摘要:正史認爲武王在此期間安撫了殷商貴族、撫卹了百姓,甚至向箕子請教了治國之道,而後從容不迫地率軍迴歸周原,動機則是偃武修文,示天下不再用兵。在上古時代,公與私是很難分開的,諸侯的家事其實就是國事,上甲微復仇而攻滅有易氏之國,周人當然也可以爲復仇而攻滅殷商,這不僅合法,而且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不過周人名義上是臣子,復仇之事在輿論上難以兩全而已。

鹿臺效果圖 網絡
武王伐紂並不是一場搶地盤、搶女人、搶錢的行動,因爲武王勝利之後並沒有幹這些事情,而是很快就率兵回家了。這件事已經頗爲奇怪,更奇怪的是:武王射了自焚而死的紂王屍體三箭,又斬其頭,再射兩個嬖妾屍體三箭、斬頭。這個殘暴之舉引發後人爭論,很多人認爲是假的,但2008年出現的一批楚國竹簡《清華簡》卻給出了另外答案。
《清華簡》網絡配圖
武王伐紂僅在商地滯留2個月,他在這2個多月裏都幹了什麼?
從《尚書》、《史記》的不同記載可知,武王在殷商地盤上總共停留了兩個多月,然後就回宗周了。整個過程從當年一月底開始,到四月中旬結束,總計可能只有70多天(現在推測爲公元前1044年),這與常理推想已大爲不同。但他確實極其痛恨紂王,不僅射其屍體三箭,還用輕呂擊刺,又用黃鉞斬其頭,懸掛在大白之旗上。在這個環節上,武王顯然是情緒非常激動的。(輕呂,也稱爲徑路,就是古代吐火羅語的Kare,意思爲劍)。
《史記·周本紀》:(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呂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尚書·武成篇》: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月底),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銅鉞
正史認爲武王在此期間安撫了殷商貴族、撫卹了百姓,甚至向箕子請教了治國之道,而後從容不迫地率軍迴歸周原,動機則是偃武修文,示天下不再用兵;表明自己是爲天下恢復秩序,並不貪圖其他任何東西。
但《逸周書·世俘解》記載卻大爲不同,這兩個月裏武王實際上非常緊張、忙碌。他分別派遣多支軍隊追擊殷商逃亡貴族大臣和盟友邦國,總共抓獲紂王惡臣100餘人、滅惡國99個(殷之封邦),俘虜達百萬人之巨。然後纔回到宗周,回家後他在周原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和燎祭,現場肢解了紂之惡臣100餘人,殺掉了一大批王室和貴族的鼎師。更奇怪的是:他明確說這些行爲都是按照殷商自己的法典行事。
殷商人殉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於周,維予衝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告於周廟,曰:“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
這應該是大實話,殷商的獻俘儀式恐怕比這個殘暴多了,而且有一整套的儀軌法典,殷墟發現的那些祭祀人牲就是明證。武王痛恨這一切殘暴,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連帶恨惡那些鼎師。這些既表明武王富有正義感,也說明伐紂是一場真正的復仇行動。鼎師一詞未看到解釋,但甲骨文裏很常見鼎、貞字樣,應該屬於一批占卜相關人員。
甲骨文
《清華簡·保訓》給出伐紂真實原因
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境外拍賣市場出現的楚國竹簡,命名爲《清華簡》,其中有一篇《保訓》,內記錄了文王臨終前對武王的告誡。文王提到了兩個歷史故事,用以告誡武王在將來的行動中要做到兩個要點:
《保訓》釋文 網絡配圖
其一,舜帝得天命的故事。重點是告誡武王在將來的伐紂行動中,要注意百姓的志欲,注意做到“名實”合一,不可授人以柄。在文王的敘述中,舜帝恐懼謹慎、小心翼翼,“不違萬姓之多欲”、“言不易實變名”,終於上應天命。這個故事暗藏一個重大玄機。
其二、殷商先祖上甲微復仇的故事。衆所周知,殷商先祖王亥曾被有易氏囚殺。有易氏可能是居住在內蒙古東部、河北一帶的遊牧民,武力頗爲強大。殷商后王上甲微於是向河伯借兵,攻伐有易氏,得報大仇之後,上甲微並未大肆屠殺,而是很快回到故地,並迅速交還兵馬。
殷商車馬坑
文王口述的這兩個故事,在後來武王伐紂的過程中,竟然都神奇的應驗了!正如上文所說,武王很快就回到祖地,並未爲難殷商百姓,還將殷之百姓交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其爲祿父,即殷商遺民的保護人。
但他回家後徹夜不眠,思考如何完成善後之事。這時其弟弟周公旦建議應在輿論上貶低紂王(貶從殷王受)。這說明武王回家後才發現做漏了一件事:殷商太強大了、根基太深厚,難於拔出,他忘記父親所說的要注意“名實合一”,於是大爲恐慌。於此可見,貶低紂王是西周初年的一項基本政策。後人也纔看到爲什麼武王總是說紂王“聽信婦人之言”了。
封神榜 劇照
《史記·周本紀》: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
上甲微的故事,則直接點出了武王伐紂實際上就是一次血親復仇行動。因爲周人先王季歷曾被商王文丁慘酷殺害,季歷是武王和周公的祖父,相隔不遠,可謂記憶猶新。在上古時代,公與私是很難分開的,諸侯的家事其實就是國事,上甲微復仇而攻滅有易氏之國,周人當然也可以爲復仇而攻滅殷商,這不僅合法,而且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不過周人名義上是臣子,復仇之事在輿論上難以兩全而已。
所以武王專門找到紂王屍體,拔劍擊刺、又斬頭燎祭,這不僅合情合理,還是整個行動的重點之一,他要昭告天下,此舉是血親復仇、天經地義。(完)
金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