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號召華爲向晉商學習:

“山西票號的密押,爲什麼能做到平遙的一張紙到天津就能兌十萬兩白銀?”

“在人的教育和培養上,一百多年前山西票號的管理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 關注喬諾之聲,做行業領導者(ID:geonol)

2018年五一小長假,全家一起去了平遙。

山西平遙古城和安徽歙縣古城、四川閬中古城、雲南麗江古城並稱爲中國四大古城。其中平遙古城是國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從中可以透視明清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影子。

我對歷史文化有些許興趣,但作爲一個俗人,我最感興趣的其實只有一樣:錢。

我期待通過這次旅行,對晉商的五百年商業傳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作爲一個小長假的遊客,要想對晉商的來龍去脈做非常系統的科學研究是不可能的,那是史學家、經濟學家、金融學家和渴望致富的老闆們、CXO們的工作。我非常好奇的是,這樣一座普通的縣城,何以盛極一時,成爲清朝的全國金融中心?

當時全國51家總票號中, 山西43家, 平遙就設有22家票號的總號。這是何等的輝煌!而辛亥革命之後,又爲何快速衰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剩下古老的宅院和斑駁的斷垣殘壁,訴說着晉商曾經的傳奇。

2018年4月30日,我帶着晉商崛起和沒落的重重疑問,走進了平遙日升昌。

這家脫胎於西裕成顏料商行的票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家,可稱爲現代銀行的鼻祖。由財東李大全和大掌櫃雷履泰創立於1823年(清道光三年),距今大約兩百年。

爲了把事情搞清楚,咱們把時間再往前推。

創立票號之前,發跡於明朝的晉商已經有了差不多四百年的積累。

要真正挖掘晉商崛起和沒落的真正根因,時間軸可能要拉得更長,五百年的歷史可能要分析八百年才能真正掌握來龍去脈、前世今生。而空間上也要打開,要分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全世界文明的變遷。即使清朝奉行閉關鎖國,實際上也不是孤島,與世界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時間、空間都打開之後,能更加立體、全面、深入地理解晉商興衰的本質。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老先生如此表述主要是爲了闡述和強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和”主題。並非真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實上,天時、地利、人和都非常重要。

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分析,通常沒有太多機會去選擇天時和地利,往往只能強調人和。但如果以歷史的視角分析一件事情的成敗得失時,如果非要做重要性排序,比較合理的次序還是天時、地利、人和。

因此,分析晉商爲什麼會成功,我不想一開始就落腳到晉商如何至誠守信、艱苦奮鬥,以及他們構建的績效管理、職業通道晉升機制和先進的股權激勵機制等。

如果把這些作爲晉商成功的DNA,分析衰亡時就會發現,沒落時這些優秀基因其實都還在,但晉商依舊無情地被時代拋棄。

因此,把他們所處時代的大背景(天時)和小背景(地利)的變遷分析清楚,會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晉商的興衰。

分析問題時先跳出問題,引入時間和空間維度的方法,我稱之爲立體思維。把事物本質融入時間和空間來思考可避免盲人摸象:看上去單點都正確,但實際結論偏差很遠。

什麼是天時?

天時可以看成一件事情成立的大前提或者大環境。

例如創業創新,首先要看有沒有客戶需求,更準確的認知是判斷需求有沒有到即將井噴的關鍵時刻。方向重要,節奏更重要。需求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早期市場培育,即將井噴,就是天時已到。

無數的創業者,賽道很好,產品很優秀,團隊也很優秀,但往往沒有等來起風的那一刻就提前資金斷裂,game over。

而另一些很怕成爲先烈的謹慎創業者,往往是確認風起時再趕往風口,因提前準備不足,被踏準節奏者遠遠甩在身後。先行半步者往往已經利用先發優勢構築了行業壁壘和用戶粘性。

即使是大公司,想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後來居上摘桃子往往比較難,因爲別人多半已經考慮了你準備怎麼幹,早已有對策。

從天時看,早或者晚都不行,創業註定是九死一生。趕上天時的人,也不一定真是高瞻遠矚,多數只是湊巧趕上了。

當然,成功者回首往事時,往往會強調自己預測未來是多麼英明神武。傳記作者也會把他們神化,增加傳奇色彩。但更大的概率的確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

當然,天時除了井噴時機,也可以包括一件事情成功所需的大環境。例如穩定的社會、完善的法制、市場經濟體制、合格的人才和足夠的勞動力資源等。這些看上去隱性的因素其實也非常關鍵,並非隨時隨地都有。

什麼是地利?

地利可以看成一件事情的小前提或者小環境。

例如一項創新,需求之後要看關鍵技術的基礎條件是否已經具備。完全不具備的,則和天時未到一樣,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和積累,成爲先烈的可能性很大。

更多情況,地利是指天時已到時,誰掌握了成功所需的特殊資源和關鍵條件。平時我們常說機會面前人人平等,而事實上,每個人掌握的條件其實是千差萬別的。

舉個例子,國家設立雄安新區,這是絕佳天時,但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發展機會,對我這樣的凡夫俗子而言,可能毛機會都木有,因爲我並不掌握任何相關的資源。

什麼是人和?

人和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要素,也就是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例如創業團隊的使命感、拼搏、堅韌等素質,以及研發水平、管理水平和營銷水平等。

天時和地利,是宇宙間一隻無形的大手,確立了我們做事情的邊界。而多數人往往對此無感。

例如,一個做點心特別牛的人,他往往會認爲自己能開一個盈利的小店,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件事情的成敗,往往不僅是競爭力的問題。天時、地利條件都相同時,比的的確是人和,也就是核心競爭力。但實際不可能天時、地利條件都一樣,一定有人會先行一步把握天時。例如提前三年知道雄安新區的規劃;也一定有人掌控了一些特殊資源或者有利條件,導致競爭的不對等性。有些差距往往不是努力可以追趕的。

再舉個例子,即使現在有人開發了比谷歌更好的搜索引擎,能撼動谷歌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爲大家已經習慣,而谷歌搜索也夠用了。同樣,也幾乎不可能開發一個更好的PC操作系統來取代霸主Windows,因爲幾乎所有的應用軟件都基於這個平臺。

今年國內炒得火熱的芯片,也不是砸錢、砸人就能短時間內解決的,同樣有和操作系統的配合等生態問題,路還很長。

至於社交媒體,就算你開發了比微信好十倍的產品,也幾乎不可能打敗用戶粘性超強的微信。除非騰訊的堡壘從內部攻破,或者因爲安全等被國家收拾。想僅僅靠競爭力優勢打敗別人,往往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閒扯了半天的"天時、地利、人和"和立體思維模式,只是想先交代清楚我會怎樣解剖晉商這隻麻雀。

現在回到晉商興衰的主題。

沒有人是一夜之間牛逼起來的。真正的富甲天下都需要很多代人的長時間積累。這和秦始皇一統天下,是奮六世之餘烈,天時、地利、人和樣樣齊備才得以稱霸天下是一樣一樣的。

晉商曆史源遠流長。大唐盛世之後的宋代,商業空前繁榮。宋代時的中國並不統一。北宋和遼、西夏三分天下,而南宋則和金、西夏三足鼎立。而臨近內蒙的山西享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成爲邊境貿易的橋頭堡。將中原發達的手工業製品輸出到遼國,換回馬匹等“戰略物質”。商業上,物以稀爲貴,民族差異越大,商業交換價值越高。

後來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結束了南宋、西夏、金的割劇局面,再次天下一統。而山西則是中原進出內蒙的重要通道,依然享有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

歷史的車輪滾動到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可謂天時已到,爲晉商攫取第一桶金提供了絕佳契機。

“開中制”就是運糧到邊關交給軍隊,換來政府壟斷的鹽業經營許可。借政策之東風,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資源優勢(山西運城鹽湖是中國四大鹽湖之一,而另外三個則遠在青海和新疆),晉商真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人口是經濟的最大驅動力。明朝期間由於晉南地窄人稠,養不活這麼多人,外出經商成爲較多山西人的謀生選擇,走西口(出殺虎口到內蒙做生意)成爲趨勢,山西人開始遍及全國各地,爲晉商範圍的擴張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資源支撐。

背井離鄉闖蕩江湖的山西人並非散兵遊勇,而是相互團結、相互幫助,通過股份制合夥做生意,共同致富。

股票算得上是幾千年商業文明中最精巧的發明。

股權機制對晉商的崛起功不可沒,凝聚了更多的資本和人才,而這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兩個生產要素。而出生于山西運城的三國大將關羽則成了晉商的精神偶像,忠義、誠信成爲晉商長期的口碑和立足之本。

大清入關之後,一直和明政府關係緊密的晉商並沒有因爲王朝的更替而衰落。相反,“至誠守信”、“團隊合作”、“艱苦奮鬥”的晉商進一步走向了巔峯。而最偉大的突破則是我早上走入的那家商號“日升昌”,開創中國銀行業之先河。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民以食爲天,農業當然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即使到二十一世紀,已經全球化的今天,糧食上的自給自足依然是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

但肚子填飽之後,文明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工商業的價值逐漸被一些開明的統治者所認知。商業的最大價值是促進了社會越來越細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

重視商業、保護和發展商業的氛圍是晉商賴以生存的“空氣”。這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往往有極爲重要的影響。

商業歷史的偉大發明中,能與股票相提並論的就是鈔票。這個促進了商業交換,終結了鏢局飯碗的偉大發明,源於李大全偶然一次給朋友幫忙轉運資金。

金融是商業的血脈。過去因爲沒有鈔票,帶着大量現銀做生意,得請鏢局押運,成本高且不安全。

凡有客戶痛點,就有創新解決方案誕生的原動力。

敏銳的大掌櫃雷履泰從李大全的那次幫忙中發現這是一個普遍需求,於是說服東家李大全開始了銀票匯兌生意。至此,人類商業文明史上最偉大、無數人朝思暮想的鈔票誕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金本位的鈔票並非政府發行的,而是日升昌這家企業發行,以企業信譽爲背書,隨時可以兌換現銀爲承諾,看起來一文不值的一張紙,逐漸發展爲可以全國流通的硬通貨,極大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這裏不得不插播一下票號附近的鏢局。好好的鏢局招誰惹誰了?就這樣被自己的客戶革命,逐漸業務量變少,直到退出歷史的舞臺。

鏢局規規矩矩做生意,合理地賺取回報,誰也沒有招惹,只是被紙鈔這樣的技術變革革命了。技術飛速進步、市場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我們努力工作,打造核心競爭力,也隨時可能被人從空中“打劫”飯碗。

例如,當天晚上我看到平遙的商業街上,技藝精湛的刀削麪師傅,已不得不和刀削麪機器人競爭飯碗。什麼錯都沒有的人,照樣可能被淘汰。

如同諾基亞手機被微軟收購時CEO說的那句話:“我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但是我們輸了。”

這種“無緣無故”被動奶酪的現象,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比比皆是。

曾經的首富馬雲同學,就是把握了趨勢,手持互聯網這樣的高精尖武器,通過移動支付和物流的打通,精準打劫了不創造產品附加值的中間經銷商。將傳統線下的購物消費大比例地遷移到了線上。讓很多傳統商人失業的同時,也讓很多“一鋪養三代”的黃金旺鋪失去了價值。

傳統商人沒有錯,但馬雲也不是強盜,他只是把握了時代的趨勢。而且,數字時代移動支付的誕生,有和李大全、雷履泰發明票號一樣的偉大意義,稱爲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並不爲過。

還有更多的例子。照相機好好的,但被數碼顛覆了;數據相機本來也好好的,但被手機打劫了。

當然,被手機洗劫的行業就太多了,早期的計步器、收音機、錄音設備、MP3、導航儀、各種卡……以及很大一部分電腦的功能。

這是一個很多人越來越看不懂的世界。UBER沒有一輛車,但已成爲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車公司;愛彼迎沒有一個房間,但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賓館。

技術革命,特別是數字革命,讓很多傳統的職業隨時面臨變化和挑戰。如果我們不能跳出自己所做的事情,從更大的範圍、更長的時間去審視價值,就難逃有一天被空中打劫的命運,甚至都不知道“劫匪”是誰,知道了也沒法找他討回奶酪。

迴歸到票號,晉商經過近百年的運作,達到了“匯通天下”的巔峯狀態。

當時全國51家總票號中, 山西43家,平遙就設有22家票號的總號,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金融中心,小小的平遙古城就是中國的華爾街,幾個大掌櫃跺跺腳,全國的經濟和社會都要抖幾抖。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11,辛亥革命槍響。

這次沒有明清政權更替那麼幸運,依附清政府做生意的晉商開始走下坡路。晉商還是那個晉商,依然是管理極爲優秀的企業,但他所處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都已開始發生驚天逆轉,晉商因沒有與時俱進而墜落神壇。

晉商和政府一直保持了緊密連接,最初是爲明朝在北方邊關籌集軍需而崛起,清代又因爲清政府代墊和匯兌軍餉等走向巔峯(和南方的徽商胡雪巖代理國庫銀子比較類似),這一步和政府走得太近了。

和政府走近本身喜憂參半。好處是綁定了政府這個最大的客戶,並能獲得有效的支持。壞處是面臨較大的商業外未知風險。當清政府走向衰亡時,代爲墊資的晉商深受影響,紛紛破產,極短的時間內五百年的積累全軍覆沒、煙消雲散。

在商言商,和政府合適的關係大概是若即若離,一方面爭取政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要避免過於依賴政府,更不能穿一條褲子。要保持獨立性,在市場競爭中構建自己長期的核心競爭力,即使第一桶金是藉助政府的東風,最終也要回歸市場本質。而好的政府應該儘可能少地干預市場,讓市場本身去做出選擇和自我進化。

除了外部環境的變遷之外,咱們再來分析晉商衰敗的內部原因。

運籌平遙城中、決勝千里之外,在環境基本不變時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大、小環境持續變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明朝到清朝雖然也有政權更替,但社會制度本身沒有本質的變化。鴉片戰爭之後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則完全不同,事實上已經打破了中國相對封閉的商業體系,新的勢力在不斷湧入並積蓄能量,而處於通商口岸橋頭堡的浙商、粵商也在逐漸崛起。

最後,辛亥革命橫空出世,徹底砸碎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體制。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在逐漸動晉商的奶酪。

而平遙城裏的大掌櫃們對此並沒有足夠的洞察。面對變化,沒有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是晉商走向沒落的根本內因。

事實上,當晉商通過商業和金融賺取大量白花花的現大洋時,萬里之外的歐洲已經開啓蒸汽機時代,開始了大規模工業革命和全球化征程。但深處閉關鎖國的清朝很難真正意識到這究竟意味着什麼,除了李鴻章等極少數人。

其實,在中國已經改革開放很多年之後,2001年加入WTO也只有研究經濟的極少數人真正理解其偉大意義。打工一族的無產階級和小本經營的生意人通常也不需要了解太多。

但作爲控制了全國商業和金融大半壁江山的晉商而言,咱們被各路鬼子不斷侵略之後,打開國門已不可避免,全球化的視野,對長遠未來的預判和準備都是必須的。否則,以大刀長矛對付洋槍洋炮,肯定是要輸的。

有不少人把晉商衰敗的矛頭指向了司馬遷同志“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賺錢之後不是投資再生產,而是大把買地置業。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的房間甚至比皇家故宮還多。

我認爲這個說法是不公平的。中國沒有進入資本主義階段,沒有工業革命,所賺資本無法投資到新的領域創造價值,買地買房也不僅是爲了自己享受,還是最保險的資本保值增值方案。

鴉片戰爭失敗,中國在被殖民中被迫開放市場,外商和外資銀行進來。因慈禧逃亡時晉商資助過二十萬兩銀子,深得慈禧信任的晉商票號是有機會改組爲現代銀行而繼續輝煌的。

蔚豐厚北京分行CEO李宏齡本來有望挽救風雨飄搖中的山西票號。他在蔚豐厚工作40多年,歷任蔚豐厚上海、漢口、北京等分行CEO,勵精圖治、德高望重、視野開闊。長期處於一線的李宏齡敏銳地洞察到天時、地利的巨大變化,曾試圖匯聚各山西票號組建合資公司,讓山西票號轉型升級爲現代銀行。

眼界決定境界,久居平遙的總行CEO毛鴻瀚視野狹窄、觀念保守,長期在聽不到炮聲的平遙古城內,憑藉過去的老經驗遙控全國的戰鬥,在沒有深入實地考察的情況下,武斷地否決了李宏齡的建議。錯失了挽回敗局的最後機會。

李宏齡沒能成爲山西票號的挽救者,但留下了《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敗記》兩本珍貴史料。

至於晉商票號沒有從信用貸走向抵押貸,個人認爲算不上最關鍵因素。不再展開。

回頭再聊一下票號和政府的關係。

票號和政府商業往來幾乎是必然的。當今的銀行,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必然也會貸款給地方政府,政府有稅收和土地,沒有跑路的風險。

當然,地方政府大量舉債,過度投資不產生現金流的基礎設施其實還是有很大風險的,雖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但完全可能因爲缺乏現金流而還不上銀行的貸款,導致政府信用破產、銀行資金斷鏈,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爲化解危機,政府高價賣地還債恐怕是唯一的選擇。所以,現在個別市領導會說“我們市的房子一萬一平米賣太便宜了”,話音剛落,第二天房子就齊刷刷漲到一萬五。爲什麼這麼做?地價就可以溢價50%賣啊!

經濟學家馬先生對地方政府和房地產的關係有過非常形象的描述:

“房地產行業就像一個很有姿色,但名聲不好的女人,政府每年都在嚴肅的指責她,但私下裏又和她不斷暗度陳倉。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真愛,那一定是中國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愛。愛得特別深,特別真,不拋棄,不放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只要這種愛還在,你就不要期待地方政府和這個壞女人真正斷絕關係。”

但現在中央政府不允許他們藕斷絲連下去了。

不是說上級領導一定比下級英明神武,而是績效考覈之下,下級一般相對短視、考慮局部利益,而上級則被迫高瞻遠矚,考慮更大範圍、更加長遠的未來。

屁股決定腦袋幾乎是必然的規律,不要指望誰的覺悟有多高,要靠機制。

晉商因爲視野侷限性,也不可能認識到工業化的價值而面向未來投資技術開發。沒什麼可指責的,沒有哪個神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何況掌舵的往往是年過花甲、生長於更早時代的老人。

是不是企業必然盛極而衰,最終走向滅亡?

這似乎是鐵律。

是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當然也不是。

當我們意識到人必然會落後於時代,而組織必然會熵增腐化的客觀規律之後,就會發明相應的制度來避免。

以華爲爲例,最獨特的文化其實不是說得最多的"以客戶爲中心、以奮鬥者爲本"。

事實上,大部分優秀企業這兩點都做得非常好。

晉商的成就客戶、至誠守信、團隊合作、艱苦奮鬥的文化,以及人的選用育留、績效管理、股權激勵等方面都可以做華爲的老師。

即使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晉商都是管理極佳的企業。

而華爲的開放進取和自我批判則是相對比較獨特的。

在閉關鎖國、因循守舊的大環境下,指望晉商大掌櫃們開放、變革是不太現實的。華爲的開放進取除了創始人的因素之外,還有改革開放的天時和橋頭堡深圳比鄰香港的地利。華爲吸取了深圳的優秀基因,同時也是深圳基因的重要塑造者。

自我批判則是核心價值觀中最獨特、最重要的一條。這是基於對人性必然怠惰守舊、組織必然熵增腐化的深度研究之後,開出的苦口良藥。

當然,不是說常喝“自我批評”的大補中藥就能長生不老,這支利劍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任何組織和人一樣,與時俱進也總會有掉隊的那一次,最終必然因無法修補的腐化而走向衰亡。那咋辦?

人都會迴歸塵土,但人類會生生不息。

因此,組織不是抗拒衰亡,而是要設計好人類這樣代代相傳的機制,讓優秀基因(準確地說叫模因)持續傳承下去,造福千秋萬代。

華爲“從一顆大樹到一片森林”,可以認爲是跨出了這一步。但這依然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

從歷史經驗看,大部分企業多元化都會失敗。領導人沒有那麼多精力深度分析所有的行業。高度聚焦是企業長期活下去的不二法則。

活下去是企業的最低要求,其實也是最高綱領。做多大規模,賺多少錢,錯過多少機遇都不重要,只要能持續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

但聚焦死守一個領域也幾乎必然會死掉。因爲需求會變化,技術會變革,隨時被人從更高維度打劫,有些行業甚至會完全消失。

要能持續活下去,原則上要有三代基因不盡相同的產業。

具體來看,不管運營商是否會長期存在,通信行業本身不會消失,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從這個角度看,長期立足通信沒有問題。

很多人說通信行業逐漸淪爲傳統行業,個人認爲區分傳統行業和新行業意義並沒有那麼大,並不是新就是好,關鍵看行業和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機會。

通信行業巨大的體量、未來需求的持續增長註定了在很長時間內,依然是悶聲發大財的最好行業之一,比她上面承載的互聯網行業要大很多倍。如同鐵路和高速公路一樣,高帶寬低時延的信息高速公路依然是整個社會最堅實的基礎和快速發展的巨大原動力。

問題在於通信行業的確是有天花板的,當收入不再增長,無法消化組織內部的熵增腐化之後,企業內部就會出很多問題,導致組織從內部瓦解,堡壘從內部攻破。

特別是行業起伏波動,前後兩代技術青黃不接的時候。這個時候,基於核心技術,或者基於優質管理的有節制擴張似乎成爲必然的選擇,既是當前化解組織矛盾的需要;也是未來長期生存,對抗顛覆風險的需要。

兩個方向中,GE(通用電氣)是輸出管理,跨行業做得相對成功的案例,但這類案例並不多。

更糟糕的是,輸出管理很難持續加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或用戶粘性,不同產業之間很難形成深度的化學反應。

基於核心技術的擴展則不一樣,從通信網絡到手機,通信底層的核心技術比較類似,硬件芯片、軟件操作系統是共同的基座;而手機和網絡可以形成互動配合,促進產業往前發展。基於相同底層技術開發的終端,可以看成管道戰略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獨立性,可以像充滿希望的小夥子一樣出去獨立發展。

從運營商網絡擴展到企業專網也是如此。

能夠增強集團底座核心能力的擴展是有效的擴展,否則,就是負擔,即使賺錢,也價值不大。除非能不消耗核心管理層的精力、不消耗戰略力量也能賺大錢,纔可以考慮順勢撈一把。但仍然要注意一個問題,學會賺快錢的人往往無法再賺慢錢,例如做金融和房地產的就很難再去做好其他事情。

但賺慢錢、賺辛苦錢,努力地磨好豆腐的平凡事業往往能更持久。華爲三十年一路都是磨豆腐,賺辛苦錢。

成功不容易,持續成功更不容易。晉商輝煌五百年已是一個極大的商業傳奇。

留下的平遙古城和各家大院是非常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遺憾的是,晉商過去的輝煌沒有給當代的山西帶來繁榮。

當今技術時代,一個大企業的倒閉,往往反而帶來區域的繁榮。例如諾基亞的衰落,大量擁有技術的人出去創業,芬蘭經濟反而更有活力。但晉商和徽商的衰落都沒有帶來本地的繁榮,因爲他們的優勢是管理和運作,而不是離開母體依然可以遍地開花的技術。

這是當今知本時代和過去資本時代的顯著差異,這個差異造就了美國的硅谷傳奇。

如果不能準確預測並把握未來10-30年內的重大變革和趨勢,最終必然會被後來者拍到沙灘上,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並非完全不可預測。所有的未知,基本都是現在已知綜合後的產物。

而且,一個事情流行之前,實際都會在某個局部市場醞釀很多年,因而,幾乎所有新趨勢實際都是有先兆可循的,並非只能坐以待斃。

但不同事物之間的連接越來越多,讓未來出現了比過去多得多的變化種類,從而呈現出更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已進入了智能化的VUCA時代。

人是很難理解多個變量之間的複雜關係網的,人腦能處理的也就三個變量左右,增加到四個,我們就很難搞清楚之間網狀關係了。但計算機可以,AI可以,他們可以預測未來,更能創造未來。

因此,對未來而言,預測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主動創造未來。

《易經》雲: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變是天地之常道,以守應變,終究爲時勢所淘汰;惟有以創迎變,方能順天應勢、精進臻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項事業都不能靠“守”來維繫,必須靠不斷的再創業來發展。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惟有在奮進中繼承事業,在創新中光大事業。我相信很多晉商是讀過《易經》的,但他們看不到全球的變化,也沒有見過偉大的工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外部環境的變化,加上自身視野的侷限,沒有與時俱進、以創迎變導致了晉商的沒落。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生長在數字時代,瞭解了無數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也親身經歷了無數次重大技術變革,特別是計算機之後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我們應該是不太缺見識的,是否有智慧走得更遠?

在這個時代,我們要盡力打開眼界、擁抱變革、創造未來——

四位華爲大咖分享華爲管理哲學(走出混沌)+方法論(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業務實踐(轉型與增長)

11.15-16【2018年度管理論壇】突破瓶頸,有效增長

11.14-15「組織變革班」用以客戶爲中心的流程打破傳統管理的束縛

11.23-24「戰略管理班」讓公司走在“有效增長”的康莊大道上!

11.23-24「財務轉型班」大財經與全面預算管理

11.23-24「績效穿透班」讓公司戰略與員工目標無縫對齊!

11.23-24「策略銷售班」面向採購決策者的攻心之道!

11.30-12.1「走進海大集團、時代中國」變革之心ⓇCHO聯盟

12.7-9「企業家班」從戰略到執行,三位華爲前副總裁全程輔導

12.14-15「戰略管理班」讓公司走在“有效增長”的康莊大道上!

12.14-15「財務轉型班」基於戰略的大財經與全面預算管理

12.14-15「績效穿透班」讓公司戰略與員工目標無縫對齊!

「企業家班」現場研討視頻▲ 「點擊查看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或致電4006986188瞭解更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