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車載智能系統領域,“土生土長”的自主品牌佔據先發優勢,率先推出“互聯網汽車”產品,引爆行業新需求。隨着車載智能系統同質化問題日益突顯,自主品牌在這一領域的先發優勢正在被蠶食。

原標題:車載智能系統日趨同質化 自主品牌能否“彎道超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孫桐桐 每經編輯 張北

當前,在汽車產業智能網聯化的發展趨勢下,車載智能系統幾乎成爲所有車型的標配。

麥肯錫預測,2025年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9萬億美元。美國諮詢機構IHF預測,到2035年,全球智能汽車銷量將突破1000萬輛。摩根斯坦利估算,未來自動駕駛汽車60%的價值將來自於軟件。

由於自主品牌和跨國汽車公司在智能網聯領域幾乎位於同一起跑線上,所以汽車的智能網聯化被自主品牌視爲“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車載智能系統領域,“土生土長”的自主品牌佔據先發優勢,率先推出“互聯網汽車”產品,引爆行業新需求。隨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合資品牌也開始發力入局。不過,當前車載智能系統競爭日趨同質化,先人一步的自主品牌想要以此爲亮點實現“彎道超車”或許並不容易。

車機陷入同質化僵局

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智能汽車市場蘊含着巨大商機。作爲智能汽車的“大腦”,車載智能系統成爲各家的必爭之地。當前,市面上並沒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車機系統解決方案,車企、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都在加緊佈局,力爭在智能汽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在激戰正酣的智能網聯市場,BAT(百度阿里騰訊)顯示出了異於常人的熱情。百度建立了以DuerOS爲技術底座的車聯網系統小度車載OS;阿里和上汽投資的斑馬基於AliOS系統打造了“斑馬智行”;騰訊和長安合資成立了“梧桐車聯”。

儘管各家車企搭載的車機系統名稱不同,但功能卻十分類似,大多包含以下功能:語音識別、語音交互、雲服務、OTA(空中下載技術)升級、實時地圖導航、組隊出行、海量曲庫以及社交功能等等。

車載智能系統正面臨“千機一面”的同質化困境。隨着軟件迭代速度的提升,創新者最多隻能領先幾個月,隨後就會被競爭者“模仿”,並快速在整個行業內普及。這是智能汽車的發展速度,也反應出智能網聯繫統正在日趨同質化。

由於車載智能系統十分複雜,車企需要與不同領域的供應商合作。在一些關鍵功能上,實力較強的供應商只有少數一兩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功能體驗上的同質化。比如,科大訊飛是當前國內語音交互領域的佼佼者,而主流車企幾乎都與它建立了合作關係。

自主品牌尋求“突圍”

隨着車載智能系統同質化問題日益突顯,自主品牌在這一領域的先發優勢正在被蠶食。

有分析認爲,自主品牌在智能網聯方面具備競爭優勢,因爲國內消費者習慣的互聯網生態環境,與外資品牌總部所在地有很大差異。比如,要打通車聯網生態,需要一個超級賬戶把生活的方方面面串聯起來,而這一生態在國內是非常完整的。這使得自主品牌在車載智能系統上佔有先發優勢。

例如,上汽和阿里聯手打造的汽車行業第一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熱銷後,隨即引發行業普遍追隨。如今,合資品牌也開始發力,與BAT合作打造車機系統,並加速產品落地。

有機構預測,由於商業利益的驅動,合資品牌正在加快與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合作。合資品牌智能網聯項目的落地,可能會再次給自主車企帶來較大沖擊。

自主品牌也意識到了這一危機,正在採取措施爲未來鋪路,比如獨立開發一套車機系統以形成差異化競爭。

例如,吉利汽車研發了GKUI吉客智能車載系統並升級迭代推出GKUI19,可以接入BAT多種生態;上汽大通旗下車型MAXUS D60除了搭載斑馬智行系統外,還提供上汽大通獨立開發的車聯網系統“蜘蛛智聯”。

“在互聯網汽車剛興起時,斑馬只服務於上汽系車企,而現在面向更多車企開放業務,這樣一來,我們的差異化優勢逐漸被弱化了。”上汽大通“蜘蛛智聯”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車企擁有自己的車聯網系統,可以更靈活地打造差異化產品,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