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無法預測,更無法通過投觀衆所好而獲得成功,真正在藝術和商業領域獲得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創作者引導觀衆,而非相反。

中國電視劇市場,BAT早已進駐並紅火了好幾年;海外,蘋果也帶着上億美元的資金加入了遊戲。這些資金的流入急劇增加了電視劇行業的工作機會。工資高,福利好,項目時間長,如果說拍電影是做項目,製作劇集更像是找了一個朝九晚五有保障的工作,如果一季一季接着拍下去,持續在一個劇組工作個三年五載的也說不定。影視產業的紅火,也吸引了新興技術行業,大數據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內,大數據很火,甚至被一些人不遺餘力地挖掘和使用。一些科技公司在爲客戶前期評估項目時利用大數據測算票房,也有些公司利用大數據尋找拍攝題材。筆者的觀點是:大數據是影視作品營銷的利器,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基於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在效果和性價比方面,遠遠超越了傳統的電視和戶外廣告。然而,將大數據運用到影視創作領域卻是非常危險的。

筆者參加了Netflix公司的一次高管閉門會議。會議中,高管們介紹了Netflix大數據營銷各種案例,非常有意思。比如,同一部電影或劇集,Netflix會在不同國家推出不同版本的海報和預告片。Netflix的核心技術其實是“推薦”功能,即瞭解每一位用戶的觀影習慣和歷史信息,越來越精準地向其推薦“他/她有可能喜愛的內容”。記得筆者註冊Netflix後的第一個月,隨便看了《廚師的餐桌》等紀錄片以及電影《雄獅》,隨後的某一天,系統向筆者推薦了一部動畫片《馬男波傑克》。在好幾次刻意忽略這個推薦後,終於有一天筆者閒極無聊地點開看了一集,然後接下來的兩週竟然一口氣把好幾季都看完了。這次的精準推薦讓筆者非常驚訝。後來聽了Netflix複雜煩瑣的運算法則後,覺得它這套技術確實很厲害。

然而,自《紙牌屋》後,Netflix的網劇並沒有爆款頻出,除《怪奇物語》和《十三個原因》,其他網劇都表現一般。當筆者問及《怪奇物語》爲什麼會火的時候,他們的回覆也沒有提到大數據的功勞。Netflix的原創電影就更沒有什麼爆款了。在美國市場飽和的情況下,Netflix開始進軍國際市場,甚至頻頻推出非英語劇以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最近有朋友拍了部電影,讓筆者推薦給Netflix,筆者得到的反饋是,基本上Netflix只會考慮購買當地市場票房冠軍或點擊量高的爆款,而不會考慮一部剛拍完還沒經過當地市場檢驗的影片。由此可以看出,Netflix的大數據更多地應用在購片和營銷方面,在創作層面並沒有驗證成功的大數據模式。

創作是一種藝術形式,需要靈感、才華和原創性,既然是原創,又從何處尋找大數據呢?那麼,是否可以通過大數據研究觀衆喜歡看什麼,然後拍什麼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觀衆的偏好,尤其在目前信息爆炸的時期,是隨着年齡、心境和環境變化而不停變化的。今天你發現一線城市20歲的男性喜歡看遊戲改編電影,於是趕緊買下一個遊戲的影視改編權,再花費一年半載的時間拍攝製作出來。不過,在這段時間裏一線城市20歲男性的興趣會不會已經改變了呢?非常有可能。

諸多黑馬和冷門爆款都驗證了一個理論,內容無法預測,更無法通過投觀衆所好而獲得成功,真正在藝術和商業領域獲得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創作者引導觀衆,而非相反。筆者由衷希望創作者能夠不受所謂的大數據綁架,繼續將影視作品視爲藝術作品而非科技產品來製作,這樣纔會有更多好作品問世。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鏈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