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4日,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题为《侦察威慑:无人机在大国对抗中的关键角色》的报告,针对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国对抗,提出了“侦察威慑”的新概念,即利用现有非隐身长航时无人机构建对关键区域的实时态势感知,从而威慑中俄。
图1 报告封面 一、背景 美国认为,在重回“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阻止中国或俄罗斯在西太平洋或东欧地区的进攻行动成为美国及其盟友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西太平洋或东欧地区靠近中国和俄罗斯,远离美国本土,美国及其盟国可能由于预警不足而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中国和俄罗斯则可利用其时空优势,占领相关领土,从而制造难以逆转的既成事实。 为此,美国需要具备对这些关键区域的长时间持续监视能力,而不是间歇性的侦察覆盖。构建实时态势感知网络,有助于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潜在攻击提供预警,确保前沿部署部队及时做好响应准备,同时也能有效慑阻潜在进攻。但当前美国军力难以应对此项挑战。为弥补这一能力差距,CSBA提出“侦察威慑”的新概念,利用美军现有的非隐身长航时无人机来构建对关键区域的实时态势感知网络,并指出这是一种实际、有效且高效费比的手段。 二、“侦察威慑”概念 “侦察威慑”概念的基本逻辑是:“违法者如果知道他们在被监视,其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更小”,换言之,即“敌人清楚他们在被持续监视,且他们的行动将很快被公之于世,那么他们将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进攻行径”。 受监视平台数量、通信及数据处理能力、费用等因素的限制,“侦察威慑”概念的实施需要构建一个高效费比、持续、可互操作的情报监视侦察网络。目前,美国情报监视侦察所依赖的卫星和有人飞机采购和运行成本高昂,且大多数时候只能提供对关键区域的非连续性覆盖。美军已有适合执行持续监视任务的非隐身无人机,成本和风险远低于有人飞机。 尽管非隐身无人机普遍被认为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能力弱,但CSBA认为这恰好使其可用于在西太和东欧地区持续执行以“慑阻”为主要目的的侦察任务。一方面这类任务都是在真正冲突爆发之前进行,另一方面其非隐身性正好可以让对手觉察到它的存在,从而起到威慑作用,约束自身的行动。与此同时,非隐身无人机的使用还能将其他情报监视侦察平台解放出来,用于做更适合的事情,例如卫星可专注于对中俄纵深区域的监视,第五代有人飞机可为高烈度冲突做好战备。 三、“侦察威慑”概念下的无人机运用 4类和5类大型无人机满足此项任务要求 美国国防部根据尺寸、航程、速度、续航力及通用能力等,将无人机分为五类。 表1 美国国防部无人机分类 图2 美国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 图4 美国陆军的“灰鹰”无人机 通过无人机构建情报监视侦察网络 为了实施“侦察威慑”概念,需要构建一个公开可见、无处不在、经济且可互操作的情报监视侦察网络。 首先,不同于通常的“军事侦察行动要隐秘开展”的认知,鉴于该概念是出于“慑阻”目的,该侦察网络应该是公开的才能起到威慑作用;其次,该网络应该是广域覆盖和持续存在的,这样才能对各类潜在攻击行为进行及时预警,这意味着投入的无人机数量需要很大;再次,构建该网络的无人机应该是经济上可承受的;最后,该网络主要为美国及其盟友服务,在互操作上要充分考虑盟友和合作伙伴的需求。 图6 对西太地区的重点监视 在东欧地区,主要应对俄罗斯的威胁,需要对波罗的海、黑海、东地中海地区进行持续监视,重点关注俄罗斯西部战区空中部队在俄罗斯边界集结开展的军事演习、增兵加里宁格勒、军事演习后是否遣散、在白俄罗斯预置部队/部署潜艇等事件。

CSBA指出,尽管“侦察威慑”这一新型作战概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目前来看是应对大国竞争的一个切实可行且经济性的方法,方向上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