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装甲部队已经成为陆地战场上举足轻重的作战力量。面对坦克集群的威胁,交战双方都研制了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比如德国的“猎豹”和苏联的SU-100等经典型号。在地球的另一边,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美国也推出了多种坦克歼击车,但它们的综合性能与德苏两国的同类产品相比却黯然失色。而本文介绍的M6坦克歼击车,便是美军“走错方向”的代表之一。
M6坦克歼击车 上世纪40年代初,按照美国陆军的作战理论,坦克主要用于支援步兵,反装甲战则交给了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这种新兴装备。当时美军研制的坦克歼击车大致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和轮式三大类,而M6坦克歼击车即为轮式车型。该型战车由道奇WC55四驱卡车改进而来,正式名称为M6 Gun Motor Carriage(M6火炮机动载具)。M6坦克歼击车全长4.52米,全宽2.24米,全高2.49米,战斗全重3.33吨;采用道奇T-214发动机,时速53公里,最大行驶距离290公里;载员包括1名车长,1名驾驶员和2名炮手。 M6坦克歼击车后部装有1门37毫米M3反坦克炮,炮重413.68千克,火炮身管53.5倍径,炮盾厚度6.4毫米。该炮配有80发炮弹,使用M74穿甲弹时可在460米距离上击穿36毫米厚的装甲,换装M51被帽穿甲弹后可在相同距离上击穿61毫米厚装甲,此外还有少量M63高爆弹。考虑到挡风玻璃和载员的影响,M3反坦克炮通常是向车体的侧后方瞄准射击。
牵引状态下的37毫米M3反坦克炮 1942年2月,M6坦克歼击车的设计指标基本定型。同年4月至10月,该型战车总共生产了5380辆,每辆造价4265美元。它这点儿可怜的产量甚至还不如六轮的M8坦克歼击车(后来转行侦察车)!一些M6参加了美军在北非地区的作战行动,它们主要配属在第601、701坦克歼击营。但此时,M6的炮手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他们手里的37毫米M3反坦克炮根本无法有效对抗德军的四号中型坦克,至于更强悍的虎式重型坦克就更不用说了。 鉴于M6们的欠佳战绩,北非战事结束后,美军把不少M6的火炮拆走,将其车体改为WC52货运卡车。与此同时,还有部分M6在太平洋战区战斗,但日军坦克防护脆弱,美军步兵手中的M1“巴祖卡”火箭筒就能轻易击毁之;另外M6除了炮盾外再无装甲保护,且未配备车载机枪,在激烈的岛屿争夺战中自身难保,压根没啥机会去“欺负”那些脆皮的日军坦克。
WC52货运卡车 随着M10、M18等更先进的坦克歼击车的登场,M6就基本上靠边站,要么改成卡车,要么被送给自由法国部队使用。巴黎解放后,自由法国部队的M6又被转交给法国内地军(FFI)使用。1945年1月,美军所有的M6都被淘汰了。

纵观M6坦克歼击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简陋的战车说白了就是美军反装甲火力不足时的应急产物。它的火炮威力弱、车体防护差、缺乏改进空间,无法在一线战斗中证明自身的价值。M6的失败表明,轮式坦克歼击车在二战年代注定是上不了台面的“鸡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