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剁手党”——汉阳陵陶俑

古代有没有某宝?严格地说肯定没有,但是类似的业态肯定有。而且,古代也有很多描写购物者焦急等待商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地方不包邮;红酥手,黄藤酒,我的包裹有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好评;前不见顺丰,后不见圆通,念宝贝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快递还在中转处……

其实,古代有类似于“双十一”这样的购物狂欢节,气氛一点不比现在差。 01 古代人的“淘宝”——集市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台北故宫藏

古人都在哪里淘宝?《说文》里讲:买,市也。《木兰辞》中,有一段描写木兰“淘宝”的文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见古人“淘宝”确是有地可寻。

集市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里,最常见的贸易形式,也是古人淘宝的正规渠道。同时,市与集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市为固定在一个地方、经常性开放的;集则是集中式、周期性开展的。

古代人淘宝,大概有几种方式:

逛地摊。古代的集市,也称“草市”,名字非常接地气。草市产生于东晋,发展于唐,到了北宋就已遍布在各地城郊。苏轼就曾写下诗句“春江围草市,夜浪浮竹屋。”

逛“会展”。“集”举办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类似于如今的会展式集中营销。冯琦在《观灯篇》中细致的描绘壮丽景象:“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

庙会狂欢。古代的庙市,也被称为庙会,一年一度或数度。在《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记载到:"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其规模相当于现在的线上或线下的购物节了。 02 古代有无数“购物节”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国宝级文物,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幅图,描写的是清明节,街头人来人往,贸易频繁。

所以在古代,每一个节日都是“购物节”。比如元宵节,辛弃疾就写过它的盛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购物者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突然遇见意中人。

七夕节,在古代更是正统的购物节。它又称乞巧节,是姑娘们疯狂打扮自己的日子,同时做各种刺绣针织出去买卖。

在古代的中国,五大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它们其实都可以简称为“购物节”,就像我们小时候盼着春节一样,古人也借此豪爽一把,买吃买喝。

这不算完,过年前的购物节叫:腊月集,过年的购物节叫:庙会,元宵的购物节叫:灯市,各个师出有名。 03 镖局——古代的快递

集也逛了,东西也买了,如果有大宗的商品怎么办?自己也没车没马?没关系,古代也有快递小哥——镖局。

镖局是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又称镖行。古代镖局的运镖,也是运货,经发展成为了现代物流——咱们现代玩的,老祖宗们早就想到了。

除了镖局,一些购物狂欢的相关手段在古代也有出现,促销的礼券,古人叫:红票;分期付款叫叫:赊销;古代的幸运大转盘叫:关扑……

至于“零点秒杀”的时候啥也没抢到,就是所谓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04 古代的“剁手党”都买啥?

│唐代彩绘女俑“LV同款挎包”

古代购物都淘些啥?一般人家,肯定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产阶级,扛个家具摆饰什么的。

文艺小青年,就是绣花、绸布、荷包、熏香……东汉郭林宗的“林宗巾”,时尚Icon苏东坡的“东坡乌角巾”,在古代就是网红爆款!

重点来了:至于大家最想买、最想进入的一个“会场”,就是下面的这个场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