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並存在同性戀行爲,而不是之前認爲簡單純粹的異性戀。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並存在同性戀行爲,而不是之前認爲簡單純粹的異性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並存在同性戀行爲,而不是之前認爲簡單純粹的異性戀。

這意味着動物同性戀行爲普遍存在,其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現代動物的同性戀行爲與“遺傳繼承”密不可分。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1500多種動物的不同性行爲,其中包括:螃蟹、蛇、猴子和牛,他們試圖找出爲什麼同性戀在“沒有明顯進化益處”的情況下仍然存在的理由,結果顯示這些動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性戀,或許自然界同性戀現象更加普遍。

研究人員認爲,同性戀行爲並非之前認爲的從異性戀行爲演化而來,事實上是屬於遠古祖先的行爲特徵。如果在地球種類繁多的物種中發現同性戀行爲,人們就會普遍認爲這是遠古祖先物種DNA的一部分,而不是後期進化演變形成的。

“異性戀是動物羣體性取向主流”的歷史性暗示打消了我們認爲遠古動物是雙性戀的想法,之前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這個“達爾文悖論”。

在性取向行爲沒有任何明顯進化益處時,爲什麼動物選擇同性戀行爲?而且如果所有動物都傾向於同性戀,是否會導致物種滅絕?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認爲現在他們找到了答案,他們表示,人類最早祖先物種不分青紅皁白地對所有性別同類發生性行爲,而不是純粹的異性行爲,通過改變動物性行爲的觀察視角,我們能夠更有效地研究不同性傾向的進化史。

作爲同性戀行爲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小組檢查了任何不會直接生育後代的性行爲,這包括對同性物種、不同物種、死屍、無生命物體和自刺激物體的研究分析。

早期關於同性戀行爲在進化過程中得以延續的解釋理論認爲,這是由於錯誤的“身份”、囚禁效應、支配地位和內部性衝突造成的。雖然動物的不同進化歷程塑造了同性之間性行爲的持久性,但是沒有必要解其起源,因爲這種現象一直都存在着。

他們表示,異性戀行爲很可能是遠古祖先物種雙性戀和同性戀行爲的“衍生特徵”,非異性戀行爲始於最早期的不活躍多細胞物種。研究小組稱,該理論證據部分來自棘皮動物,其中包括:蛇尾海星、海蔘和海膽,它們表現出雙性戀行爲,這些物種與性行爲進化的原始生物非常接近。

伴隨着科學家對物種性行爲研究越來越廣泛,自然界中的同性戀和雙性戀行爲可能比純粹的異性戀行爲更加普遍。

動物中的同性戀現象

自然界出現“同性戀”似乎違背倫理,但令人驚奇的是,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着同性戀物種,迄今還沒有一個基於神經學、化學或者行爲因素的理論解釋爲什麼部分動物是同性戀,而另一部分動物卻是異性戀。

科學家指出,這可能是由於子宮內睾丸激素水平不同造成的,儘管這仍是一個激烈爭論的話題,但仍有待於深入研究證實。

在特定數量物種中,同性戀行爲非常普遍,其普遍程度接近甚至超過了異性戀行爲。存在同性戀行爲的動物包括:獼猴、侏儒黑猩猩、海豚、逆戟鯨和人類等,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戀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所有動物物種中,高達95%的物種都存在此類現象。

關於自然界普遍存在同性戀物種的解釋,主要有兩種思想流派,一種理論認爲動物同性戀行爲不需要解釋說明,因爲該行爲就像異性戀一樣自然普通,同性戀作爲一種特徵而存在似乎是不合理的,因爲它妨礙直接生育能力,但許多人推測,同性戀行爲能確保其遺傳基因間接地遺傳給後代,例如:幫助撫養妹妹的後代,其目的是爲了羣體的“更大利益”。(葉傾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