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 打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向文化強市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我市改革開放40年文體廣新發展成就綜述

本報記者王晶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魂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回眸40年,我市文化事業致力創新發展、趨於繁榮興盛。文化建設展現嶄新風貌,文化自信成爲時代強音,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

堅持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大提升

我市已於今年獲得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資格。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以市縣大型公共文體設施爲骨幹,鄉鎮和村(社區)文化館、體育館、健身路徑、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設施爲基礎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設施網絡日益健全。全市有博物館8家,體育館12座,村級“農家書屋”5173家,公共圖書館12家,24小時自助圖書館16座,實體書店116家,文化館(站)227個,藝術表演團體46家,修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993個。市體育廣場、蘋州文化廣場、蘋州書院竣工投運,市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工程竣工。文化惠民政策落地。全市公共文體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和低收費開放。每年開展“演藝惠民送戲下鄉”活動900多場,送電影下鄉60708場。“十九大光輝照瀟湘•新時代文藝村村演”活動走進村村寨寨、千家萬戶。“歡樂瀟湘 和美永州”年演出1500場,參與羣衆演員達3萬人,服務羣衆三百萬人次。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實現了“一季一主題、月月有活動”、“一月一場大演出、一週多場小活動”。全國第四屆草書展系列活動、祭舜大典、冷水灘南方農耕文化節、零陵廟會、陽明山“和”文化節、江華盤王節、周敦頤誕辰1000週年紀念活動、大美永州“大穿越”、道縣龍舟賽、東安武術周、祁陽姜芋文化節、江永女書節、藍山梨花節、新田汽車拉力賽、回龍圩柑橘節、金洞森林音樂節等大型文體品牌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永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五個縣、鄉鎮被評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市共有國家級協會會員150人,省級協會會員1100人,文化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1600人。市本級單項文化協會26個,羣衆文藝團隊900支,有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人,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00人,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500人。共有市級單項體育協會22個,縣區單項體育協會157個,在冊會員30萬名。

突出以人民爲中心,藝術創作成果大涌現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永州文藝創作繁榮發展。榮獲國家級獎項5個、省“五個一工程獎”6個,湖南藝術節金獎12個、銀獎23個、銅獎40個、優秀作品獎104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獎1個,田漢表演獎10個。電影《故園秋色》獲得中國政府電影最高獎華表獎、電影劇本《湘江北去》《毛澤東與齊白石》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小說《村莊祕史》《度戒》進入全國第七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入圍篇目名單。唐濛濛和歐亮同時榮獲湖南美術和書法作品最高獎“齊白石藝術獎”。新創大型現代祁劇《向陽書記》獲2018湖南第六屆藝術節田漢新劇目、導演、音樂、表演等五大獎項。

致力傳承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大進步

2016年,國務院公佈永州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隨後,道縣、寧遠成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零陵區柳子街成爲中國首批30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保單位56處(列全省第二),市級文保單位222處。有8個全國曆史文化名村、22個全省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累計爭取中央和省級文保資金4億元,市裏設立文物保護專項經費。非遺保護有成效。擁有國家級非遺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16項,位居全省前列。設立了非遺專項資金,市級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3000元。女書書法作品被作爲國禮贈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

推動轉型升級,文化產業大發展

形成了文化旅遊業、文藝演出業、休閒娛樂業和文化創意業等多門類並存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現有文化生產和服務單位6000家,是2013年的5倍,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7家。201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GDP佔比4%,達69.08億元,是2005的16倍,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10年超過GDP增速。奔騰彩印、九恆條碼、異蛇科技等一批骨幹企業,成爲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領軍力量和帶動產業鏈條發展的源動力。城市多廳數字影院21家,年經營收入1.3億元。報紙出版總印數15.5萬份,年新聞出版業銷售收入4.5億元。

做到鐵腕治理,文化市場監管大加強

堅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全市現有文化經營單位1064家。網吧、娛樂場所、掃黃打非、廣電行業等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效果。網吧整治有力有度,市場監管連續四年被評爲省先進單位。

力爭更快更高更強,體育事業大邁步

榮獲全國羣衆體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獲2個奧運冠軍,2個奧運亞軍,28個世界冠軍,24個亞洲冠軍,95個全國冠軍。創建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兩個、全省“四強”工程4個、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7個、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5個、全國戶外營地1個。舉辦了世界水球聯賽、中美籃球對抗賽、全國超級卡車大賽等國際級體育賽事。羣衆體育方興未艾。全市農村體育設施覆蓋率達60%以上,中心城區社區健身設施覆蓋率達80%以上,城鎮社區基本形成15分鐘健身圈。全市每年舉行羣體活動200餘次,參與羣衆100餘萬人次以上。

始終強化基礎,新聞出版廣電事業大變樣

全民閱讀指數連續三年排名全省前三,“書香永州”成爲永州重要品牌。農家書屋管理工作獲全國、全省通報表揚。“掃黃打非”走在全省前列。共建成172個鄉鎮廣播平臺、村村建有廣播室,安裝廣播喇叭(音柱)29973只,實現農村廣播全覆蓋。全市現有廣播電臺5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2%;電視臺10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有線電視用戶45.45萬戶。全市共完成“戶戶通”信息錄入144930戶,用戶信息錄入率爲100%,解決了偏遠山區農民收看電視收聽廣播難的問題。

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年輝煌記憶。面向未來,我市將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興文化”爲己任,以打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和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爲目標,致力創品牌、創特色、創先進,努力實現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的新跨越。

來源:2018年11月3日《永州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