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比稷下学宫和科举制度下的独尊儒术,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学术的创新,后者是学术的传承。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官办学府——稷下学宫。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创立了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简称“高考”并一直沿用至今。高考制度使中国人无论是什么身份,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公平的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曾一度中断,但它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确是毋庸置疑的。

高考制度参考了中国自隋唐起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科举制让官场向所有读书人敞开了一扇门,与高考的理念是相似的,因而备受国人推崇。直到清朝末年,由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清政府开始办大学,同时取消了科举考试,改为由大学自主招生。在科举制之前的岁月里,中国是采用察举制来选拔官员的。从汉朝开始,由贵族和地方官员推荐的人才,经由考试得到相应的官职。这个考试只是摸底考试,主要靠举荐,类似工、农、兵推荐上大学。说起选拔官员,有人会说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制相对应更合适。但公务员考试有政审,与察举制更为类似。 无论科举制还是察举制都是以儒学为基础的,这在独尊儒术的汉朝以后得以快速发展。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官办学府——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府。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各个学派。虽然官方以黄老之学为主,但并不阻碍其它学说的各展所长。当然稷下学宫毕竟是官学,论辩的也都是治国之道。而当时民间的墨家、纵横家等也不遑多让,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对比稷下学宫和科举制度下的独尊儒术,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学术的创新,后者是学术的传承。前者开启心智教人思辨,后者考验记忆教人听从。前者是探讨施政之道 ,后者教你为官之道。

科举制度让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小孩成长为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大人,大大提高社会效率,这应该就是国人推崇的原由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