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的出處有三:

出處一:“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慾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慾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出處二:“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 (《四書集註·孟子》)

出處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朱子語類》卷十三)

“存天理,滅人慾”是對誰說的?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出處一是對皇上說的,“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慾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慾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處二、“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四書集註·孟子》)

出處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朱子語類》卷十三)都是對學者士人說的。“存天理,滅人慾”不是對平民大衆說的,不屬於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慾”是針對上層統治階級及立志成爲傑出的知經識理的男人提出的,這些人都有條件有可能沉迷於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屬於心性修煉。“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慾” 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滅人慾”就是去惡,克己省身,修身養性。簡單的說,“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慾” 就是去惡。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要防範個人慾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

儒家的先賢們絕沒有要滅人慾的念頭,相反還要存人慾。孔子言“食色性也”,孟子曾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大欲存焉——這不明擺着是要存欲 ——存人慾?他並沒有否定爲人即有"欲",孟子的“寡慾”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爲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儒家及整個中國文化所反對的是縱慾、貪慾、私慾,不是人慾。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宋儒言“人慾之中是天理”,“天理”不在“人慾”之外,“人慾”達到了“中”就是“天理”。有人問朱子何爲天理何爲人慾,朱子答:“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宮六妾,人慾也。”所以,即使是宋儒不反對人合理的欲求,只是說不要太過分。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這一命題,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能全盤否定。

宋儒把“人慾”看做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則“人慾”滅,“人慾”盛則“天理”衰。

但是實際上,天理和人慾並不是完全矛盾或衝突,存天理存人慾,也並不矛盾和衝突;天理是哪兒得出來的?天性即理性,而理性是以人的本性做爲基礎的,這是理學的哲學觀念進步之點,滅人慾卻是其謬誤之處,違背自然之處。但是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存人慾,滅天理”同樣也是錯誤的。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一句話總結:把“存天理,滅人慾”改爲“存天理,滅縱慾”應該更準確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