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现场督察时,督察组成员拍照记录发现的问题

督察不是一阵风,更不是走过场,而督察组对企业的督察检查亦如此。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陕西的这段时间来,在传导压力、促进边督边改上成效明显。同样让记者深有感触的,还有督察组成员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准和严谨细致。

“为什么袋式除尘器进出口压差远低于设计?是不是布袋出现破损?”

“你们厂的化产装置区有哪些散排点和弛放点实施了VOC收集?”

“为什么你们的碱洗塔洗剂酸碱度是中性?”

这些专业、精准的问询,来自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陕西)的一位成员。11月9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陕正式开启下沉阶段的工作,在记者跟随大气专题小组下沉企业督察的这几天,他的专业和担当时刻都在体现。

10日,小组下沉至陕西省韩城市,当日上午到当地某煤化企业检查其燃煤控制、煤尘管控、VOC治理等情况。这是一家以焦化为主的企业,主要生产焦炭、煤气、焦油、粗笨、硫铵等产品。

“不用听介绍,直接去现场!”一进门,他和督察组就按照计划直奔生产设施现场检查。看到企业的原料封闭输送管道时,他仔细向工作人员询问了管道内除尘设备的安装位置和除尘方式,直击重点的问询让企业负责人明显捏了一把汗。

在得知企业主要使用活性炭吸附VOC且自投用以来从未更换活性炭时,他说,“你们的VOC治理只是做了表面文章,归根结底VOC没有去除,只是改变了排放方式。”果然,在他爬上30米高的吸附装置平台时,就发现刺鼻的气味越来越重,化产区的十几个小排放口汇成一个大排放口,VOC排放可以说是肆无忌惮。最终企业负责人承认,“我们在工艺设计上确实有问题,设计建设有缺陷。”

当然,专业的判断源于认真的准备和丰富的积累。回想进驻期间,每天晚上在统筹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时,他迅速确定方向,锁定重点检查行业企业,全面周到,细致入微,想必跟白天督察时的一针见血是有关系的。督察检查时,他经常为了排查是否存在偷排管线和旁路,二话不说就深入到化工企业装置区;面对成堆的资料,经常一不小心就看到凌晨。

有组员告诉记者,“专业性强、作风硬的同志在我们这里不少,他算得上是一流的。”而像他一样认真、专业、严谨的人,记者有幸在这支督察队伍里见到很多,他们有“一头扎在材料堆里,困了就打个盹儿起来接着看”的;有“因为工作需要不断丰富自己,自学4年环境法律法规、化工企业工艺流程”的;以及很多“为求证一个观点结论,翻遍所有材料,跑足问题点位数量的”。有这样的队伍加持,恐怕每个被督察检查企业对中央环保督察的印象里,都免不了都要心服口服地加上“专业”二字。

还记得当天离开被督察企业时,该企业环保负责人悄悄对记者说,“他太厉害了,提的很多问题连我们总工也回答不上来。”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编辑:田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