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壯

鄧世昌開船撞向敵艦,除了同歸於盡,還有一個特殊原因

現在國家間的競爭總趨勢是實力的競爭,實力跟科技是分不開的,自從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後,信息技術已經成了社會發展的主流。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就要挨欺負。這種“欺負”不是近代落後要挨堅船利炮的攻擊的意思,這種“欺負”最直接的表現是經濟利益的損失。

前段時間俞敏洪在一個訪談的場合說到過,現在如果沒有美國芯片的支持,那麼華爲是一臺手機都造不出來的。就算是造出來,也得每個人背個雙肩揹包,因爲造出的手機芯片尺寸就是那麼大。可見科技的重要性。

在清朝末期,我們民族的科技發展是大大的落後。這種落後造成的後果要比現在嚴重得多,一些仁人志士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還記得清朝海軍的悲烈故事嗎?1984年9月17日,鄧世昌帶領的海軍與日本在黃海作戰。清朝時我國的科技力量太弱,雙方差距太大,無論你心多麼勇猛,都無濟於事。在日本集中火力的攻擊下,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不停的開火,但是擊中敵方的次數很少,最終被日本的艦船打到,船體開始傾斜。鄧世昌見狀,立馬命令開足馬力朝日本艦船駛去,可是船身本身太差,被日本的船炮一擊,沉沒了,鄧世昌也就此犧牲。

當時人們都在申討是鄧世昌的錯誤,他太魯莽了,不應該盲目進攻。直到了2015年鄧世昌才被洗清冤名。事情是這樣的,在這一年考古學家們在整理當時的史料時發現了一點:當時致遠艦上是裝着魚雷的。而那時的科技能力不夠,魚雷只能靠近敵方纔能發射,不然的話射程不夠,擊不到敵方。致遠艦在主炮受損,撞擊無望的情況下,只有孤注一擲,開足馬力,逼近敵艦,發射魚雷。只可惜魚雷還未發射,致遠就被擊沉,留下皚皚英雄魂瀰漫在海域上,悲壯的闡述着不甘。

鄧世昌是爲了擊中日本艦船,才願意即使付出生命,也要向敵方駛去,這是多麼英勇的舉動!可是追究其根本,還是國家的科技能力低才需要這些勇士去用生命當賭注,也是不幸。後世的人爲了紀念鄧世昌,在黃海那片區域給他見了墓冢,表達人們的敬意。

歷史已成爲過去,我國吸取歷史的教訓,如今的科技實力有了大幅提高,這是值得欣慰的。回望歷史之路,我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達,在此送一首歌與大家共勉

東方有一片海, 海風吹來童年的夢,

天外有一隻船, 請帶我漂向那天邊。

東方有一片海, 海風吹過五千年的夢,

天外有一隻船, 船一去飄來的都是淚, 灑在海邊。

再不願見那海, 再不想看那隻船,

卻回頭又向它走來, 卻又回過頭,

向——它——走——來!

本文由二壯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