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獲人民網四川站推崇

(成都智庫輿情研究中心)12日,人民網四川站以“成都市新都區創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機制 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提質增效”爲題,對成都市新都區堅持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試點先行、全域推進、經濟實用、全國示範”的工作思路,聚焦“怎麼治”“誰出錢”“如何管”等關鍵環節,走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生態振興新路的工作方法和經驗進行了全面報道。其中,文章在介紹“聚焦‘誰出錢’,創新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經驗時透露,爲破解農村污水治理資金困局,新都區還將加強與成都環境集團的合作,推廣“興蓉+”模式,採取股權合作,整合資產,拓寬融資渠道,因地制宜,實現治理區域全覆蓋。報道全文如下:

成都市新都區堅持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試點先行、全域推進、經濟實用、全國示範”的工作思路,聚焦“怎麼治”“誰出錢”“如何管”等關鍵環節,創新探索出“多元資金投入、企業建設運營、農戶主動參與”的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運營管理責任不明、維護經費不足等治理難題,先後被評爲“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縣”“四川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範工程試點縣”,走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生態振興的新路。

一、聚焦“怎麼治”,建立專業化治理工作機制。圍繞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污水治理技術體系和建設標準,新都區堅持走先試點後推廣、先局部後全局的路子,突出抓好“三個環節”,實現“治有章法”。一是探索優化治理方案。前期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財政狀況、污水規模和羣衆需求等因素,選擇3家高新環保企業的技術和設備進行測試比對,合理選擇技術成熟、成本低廉、操作簡單、管理方便、運行穩定的污水處理設施和收集方式。目前已探索總結出統一收集歸入市政管網、村鎮集中收集處理、農戶分散收集處理三種技術方案在全區範圍內推廣實施。二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聘請專業團隊深入走訪羣衆、現場踏勘、充分論證,根據地形地貌、人口分佈、污水水量、集體經濟狀況等因素,編制《成都市新都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2016—2020)》,科學確定整治任務和建設時序,實行“一鎮一規劃”“一村一方案”。同時,統籌推進農村污水治理、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建立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協調機制,節約集約利用各種資源,最大限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三是切實滿足羣衆需求。各村治理項目啓動後,根據羣衆生活習慣、施工現場情況等客觀因素,靈活確定每戶的設計和選址方案,在堅持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切實滿足羣衆的個性化需求。項目實施前,組織村民代表到已完成的點位參觀、考察,讓羣衆對污水治理成效“看得見、摸得着”。項目實施時,鼓勵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先行開工建設,讓羣衆對“牆要敲掉多少、路要剖開幾天、管子怎麼接”等具體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項目完成後,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加快構建常態化治理機制。

二、聚焦“誰出錢”,創新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爲破解農村污水治理資金困局,全區整合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創新治理資金投入“三種方式”,實現“治有支撐”。一是發揮財政資金示範作用。落實區、鎮、村三級主體責任,整合財政資金2800餘萬元,積極探索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在鄉村生態振興新形勢下的新示範。先期建設軍屯鎮五靈村和龍橋鎮山水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項目,對農村的人糞尿、洗滌、洗浴和廚用後廢水等各類污水做到應納盡納、應集盡集、應治盡治,探索出不同污染源的差異化治理經驗。二是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大力推廣PPP模式,吸引中國環境集團、中國電建集團等6家專業化企業,投入資金7.6億元,實施68個村(社區)的污水治理工程。下一步,還將加強與成都環境集團的合作,推廣“興蓉+”模式,採取股權合作,整合資產,拓寬融資渠道,因地制宜,實現治理區域全覆蓋。三是建立治理資金保障制度。地方財政在綜合運用項目獎勵、投資補助、融資利息補貼等資金支持方式的基礎上,通過提取部分污水處理費等形式落實設備管道後期運營維護費用,確保運營管護資金可持續有保障。

三、聚焦“如何管”,構建精細化運營管理機制。專業人才缺乏,設施建成後用不好、管不好,是制約農村污水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新都區採取“三大舉措”,實現“治可持續”。一是堅持分段管理。遵循“市場的交給市場、專業的交給專業”原則,制定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行維護管理辦法(試行)》,劃斷各方管理範圍和責任,明確由技術公司負責污水處理設備監管運行,各鎮(街道)負責管網巡查養護,農戶負責化糞池、隔油池的維護管理,實現分段管理、專業管理。二是突出智能監控。引入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智能水務管理雲平臺,通過電腦、手機等遠程監控污水處理設備流量、電量、運行狀態,記錄出水水質、檢查維護等數據,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三是強化考覈督查。建立事後評估制度,每季度對技術公司、鎮(街道)考覈一次,考覈結果納入水環境治理年終目標,與運行管護經費掛鉤。村幹部每月入戶檢查農戶設施運行情況,對設備運行情況不合格的農戶進行教育指導,激勵先進、鞭策後進,推動形成共享共治的格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