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外在体现。

例如一个人心量小他的眉心相对就会小,一个人心术不正的时候眼神总是闪烁不停,不敢和你对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压抑,整个人都像笼罩在黑雾里。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外在的“相”(指外在的一切表现,如面相,说话,体态,言行举止)也体现心里的状态。

南怀瑾南老在《禅学讲座》中说道:

我们如果时常恨人,就会影响到眼睛成为怒目。还有,根据人的性格,也使眼睛有不同的表情,傲慢的人,眼睛上视;

险沉的人,眼睛下看;心神不定的人,眼珠乱转;淫盗邪恶的人,眼球邪视等等。

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由于意识的善恶,而影响前五识的状态,给人感受上,也有善恶的不同。

甚至在佛经中,也有记录面相反映一个人的福报: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鼻时。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隆直鼻。得随好鼻。得善相鼻。得可爱乐鼻。得净妙鼻。得随顺鼻。得高显鼻。得伏怨鼻。得善见鼻。得如来鼻。】

宣化上人对佛经记载的鼻相开示道:

“鼻在人的面容上居最重要的部位,为五官之主。人在母胎中,也是鼻先受形。

鼻的生相可以象征一个人的性格──忠、奸、诚、诈,也可显示出贫富贵贱的命运。出家人虽不重视相命,但相好庄严、品德学识优良,还是很重要的。

相好是宿世修积的福报,是外在、无常的,所以应该要在品德上用功,品德是内在的,日日增长,越久越坚固的。

我们要相好庄严有形的肉身,品德庄严无形的法身,出家人随时注意培植法身,千万不要错用了宿世修来的相好,也辜负了菩萨给我们回向的利益。”

科学实验

可见,面相并非是我们臆测,在佛经中仅仅人的鼻子就能显示一个人内心,以及福报如何。

我们说福报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对于心态或者说想法能改变外在的诸有(身体,面相,环境),在国外也有权威的实验证明: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朗格教授今年63岁,酷爱网球,年轻的时候,曾因摔断了脚踝,医生说她再也不能打网球了,但现在她双腿健康,仍然在打网球。

她集30年的研究与实践,创造了“可能性心理学”,其研究假设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而核心概念则是“专注力”。

在1979年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把这里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然后邀请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8人一组,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让他们在“时空胶囊”生活一个星期。

七天里,老人们都沉浸在20年前的环境里,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地生活,没有人帮助他们穿衣服或搀扶走路。

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老人言行举止必须“活”在20年前,而控制组的老人是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20年前发生的事情。

实验的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实验前,他们几乎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周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血压降低了,步态、体力都有了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实验组,也就是那些“活”在20年前的老人们进步更加惊人,他们手脚更加敏捷,智力测验中得分更高,局外人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实验证明,人们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便做出相应的配合。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比如说人老了,记忆就一定衰退吗?答案并不是绝对的!

真正抑制我们潜能的是,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我们固执地认为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思维定势极具杀伤力。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由自己决定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就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年轻和长寿。

所以,认为自己衰老,是因为被错误的灌输。

佛法无边

心的力量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在媒体的报道中不乏86岁的老人溜冰,68岁的老人当DJ,78岁的老人跳伞、当滑板手等等。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从六十岁以后才开始尝试并坚持练习,他们没有被年龄所吓倒,没有被很多的定式思维所束缚,活到老,学到老。

据美国《肌力训练与抗衰老的关系》研究指出,定时定量地进行肌力训练,可以让人体DNA细胞维持健康,从而由内而外地让外貌保持年轻的丰彩。图片上这是一群虽然已经年近70岁,却依旧热爱健身的人。

这样说来,“专注力”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存疑和追问,从传统、权威、成见、约定俗成中向自己问一句:“真的吗?”

一旦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被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可以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佛法也是通过“法”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通过修心,开启智慧不让自己束缚在定式的思维模式里。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心里和行为,以利他的心里和行为,成就功得,智慧圆满,才能开悟成佛。

所以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功德,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会发起,而修行中法门重,持咒是方便法门中的一种。

那什么又是持咒呢?

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

咒,不用解释,不用知道意义,只要持诵就行。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所以持咒先要明白这个方向。

持咒的方法:

1.听:身心自念,身心自听。诵经诵咒,很熟练了。可以脱口而出,一开口,嘴巴自己念。或者,不开口,心里自己念,连续不断。

这时,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念,而是在听,这时念,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深入无意识了,背诵毫不费劲。

此时,可以口念,可以心念。“随息心念,心念心听”配合呼吸的节奏,调息系念,心念心听,如呼吸一样日夜不断。这样,很容易做到持名、持咒、持经书,一日,二日,到多日,日夜不断。

2. 观:无间断,念念当下。等身心可以自己念了,开始进入听的阶段后。要集中注意力去听。口念,耳听,心观照照。

三者同时相应与当下的每一念。全神贯注于每个音节,每个当下。前念不留,后念不生,念念当下。音音字字,清楚明了。念念皆是全念,心在当下,当下清净。

此时能清楚的观察到杂念的干扰,要如何对待杂念呢?

“对杂念,不理睬,不断除,直接念佛,不间断。念念当下,当下清净。”

3. 随:念行意随,随念随观。常人先想后念,有思虑,有疑虑。行者,念在意前,未思先念,念行意随,随念随观。无思虑,无疑虑。无意才快,随心所欲。

咒在意先:进入这个阶段,最大的障碍是气息。你会遇到气息的问题,为人加持了,或念久了,气短气虚。这个时候,要明白。

“持咒伤气,因妄念和执着。或外界干扰,或执着形式,追求意境,劳心伤气。但放下身心,放开形式,放任意境,了无挂碍,直接念去,无形无意,自然无为。咒在意先,未思先念,咒行意随,随念随观。则气息顺畅,持咒如呼吸之轻松自在。”

另外,要注意,无淫漏。有的人气虚虚弱,因为邪淫纵欲,精气不足。所以,要断淫,让精气充沛。同时,“食色睡”三戒,素食清淡,且少食;断淫,至少少淫;早起,少睡。如此,身心清净,气息充沛。

随:放下身心,了无挂碍。咒在意先,随念随观。无思无虑,无疑无碍。随时随地,随机随便,随心随意。人动我动,人静我静。

人慢我慢,人快我快。人弱我弱,人强我强。随取随用,不离其宗。持咒如呼吸,生死相随。自然无为,可有意可无意,无不自在。

4.在:咒从心发,自然而然,如说话办自然,如呼吸般自在:说咒也。无思虑,无疑虑,咒在,观照在:在也。

既随生随灭,又随灭随生,生生不息,连绵不绝。

持诵的咒语有很多,例如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发起自己的慈悲心,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等等。

在这里,我们举出一些经常持诵的咒语:

金刚萨埵心咒:

嗡ōng 班bān 札(尔)zhā er

萨sa 垛duǒ 吽hōng

金刚萨埵为消业灭罪之唯一主尊,行者为忏罪解冤,修本尊法,功效最快最大,且为成就无上菩提必经阶段。常持本尊真言,能破除烦恼,止诸恶念,生诸功德。

六字大明咒:

唵(ōng)嘛(ma)呢(nī)

叭(bēi)咪(mēi)吽(hōng)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而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

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菩萨心咒:

嗡ōng 阿a 若ra 巴ba 扎zha 呐na 的di

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恶人自当退散。

准提神咒:

南无飒哆喃。 nā mó sà duō nán

三藐三菩陀。 sān miǎo sān pú tuó

俱胝喃。 jù zhī nán

怛侄他。 dá zhí tuō

唵。折戾主戾。ǎn, zhé lì zhǔ lì

准提。娑婆诃。zhǔn tí suō pó hē

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

迦摩罗疾尚得除差,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所念,皆于耳边一一具报。

有很多朋友问我们持咒应该用什么工具,其实最常见的工具就是佛珠。

但是佛珠它不能进行大量的记录,比如发愿持咒40万遍佛珠就不太方便了,而且也不容易记录。

为了方便大家的修量记录,我们找到了这款优质的计数器,它可以做到同时记录五个修量,数据可以上传APP终身不会丢失,永久记录修量。

请加微信:lezaiguoxue2018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