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 专栏 I 北美淘书记之一 最宝贵的“城市之光”

开 篇

本期专栏作者【董宏猷】

董宏猷

白壁斋,宏猷书房之谓也!

借《大武汉》一角,设书话专栏一,清茶一,书友三五,品茗谈书,岂不乐乎?

开篇之时,东湖樱花正开,

谨捧碧水书香,就教于读者诸君也!

每次出国旅行,总是行程匆匆。很多的时候,都是随团游,去的景点都是旅行社安排好了的。偶有因公的差事,也因为公务在身,不能随意走动。

今年夏天,有了一个机会,和几位摄影家朋友赴北美,自由行。虽然也是行程匆匆,但是,抽空去看看自己心仪的书店,还是有时间的。

第一站,是美国的旧金山。只有半天的时间,但是,有一个书店我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美国著名的独立书店:城市之光:City Lights Bookstore。

城市之光书店位于美国旧金山北海滩,1953年由Lawrence Ferlinghetti(劳伦斯·费林盖蒂)开设。劳伦斯.费林赫迪生于1919年,是一位"垮掉一代"的诗人, 著有《心灵的科尼岛》,销售量达数百万册。鲍勃·迪伦曾经称赞费林盖蒂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勇敢的诗人。而美国黑人革命诗人阿米里·巴拉卡则评论道:“《心灵的科尼岛》是新一代人想要重塑美国诗歌的旗帜之一。”

1953年,费林盖蒂和一个朋友彼得·马丁决定在旧金山北海滩的一间花店旧址开设一家专门出售平装书的书店。书店的名字"城市之光"和马丁创办的一本杂志的名字是一样的,同时,这个名字来源于查理·卓别林那部不朽的电影《城市之光》。

二战以前的美国,图书基本上是精装本,图书的成本大多要超过2美元。这个价格即使在大萧条以前,也显得过于奢侈。那个时候,美国三分之二的乡村没有书店,在乡村、小城镇,甚至中等规模的城市,想要买书的读者是通过邮件商品目录来选择购买图书的。因此,能够承受这样价格的读者也总是苦于一书难求。整个20世纪20、30年代,出版商们都试图利用平装书的价格优势来扩展图书出版的范围。但是,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943年2月,二战仍在继续,战时图书委员会公布了一项大胆的提议,即以6美分一册的价格,针对军队印刷并出售数百万图书。在接下来的4年里,出版商们一共派送出了122,951,031份在他们看来最具价值的作品。从太平洋的小岛到遍布欧洲的军用仓库,士兵们沉迷于好书带来的愉悦之中。出版商们派发出的都是最具价值的作品,这一决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的图书市场。更重要的是,阅读的乐趣变得大众化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到文学、诗歌和历史作品。

从海外运来的书多达百万,但即便如此,也还是供不应求。一名欧洲战场上的步兵在回忆中把这些书称作“生命的拯救者”。驻扎在马绍尔群岛上的一位中尉记录了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的情形:“军用帐篷里,大家借助手电筒的昏暗光芒读书。即使在空袭警报拉响之后,人们也会在防弹坑里继续阅读。”另一名士兵写道,“这些书被反复翻阅,直到散架。”

平装书就这样在美国漫延开来。但是,在传统的书店里,仍然是精装本的天下。平装书只能摆放在报刊亭里,难登“大雅之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设一家专门出售平装书的书店,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颇为"惊世骇俗"的举动。

书店创办的50年代,"垮掉的一代"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城市之光"书店下属的出版社出版了费林盖蒂编辑的《袖珍诗集》,开始在美国出版界崭露头角。而真正令书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则是1956年出版了艾伦·金斯堡的诗集《嚎叫》。据说,金斯堡在旧金山著名的地下俱乐部"六号画廊"朗诵了《嚎叫》的第二天,费林盖蒂就亲自登门,希望能够出版这本诗集。此后,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尼尔·卡塞迪等人的作品陆续由"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垮掉的一代"文化运动由此进入高潮。"城市之光"书店便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大本营。

独立书店所张扬的反叛和反主流文化的精神,给书店带来了不少麻烦。1957年,费林盖蒂因出版《嚎叫》被控以"传播淫秽作品罪",遭到当局逮捕。最终,克雷顿·霍恩法官出人意料地宣布费林盖蒂无罪,理由是《嚎叫》一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一历史性判决还导致了D.H.劳伦斯、亨利·米勒以及威廉·巴勒斯等作家的作品在美国解禁。

1966年和1969年,"城市之光"书店又先后两次由于出版"禁书"遭到起诉,但是书店并未因此倒闭。"城市之光"书店历史上只有两次"关门"。第一次是在1991年,书店因反对美国发动海湾战争而停止营业;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书店挂出了"阻止战争和战争制造者"的横幅,还有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句:"暴君砍去了歌手的头/但井底的歌声/仍然涌向大地的秘密之泉",然后,在3月20日那一天,响应反战组织"无正常营业日"的号召,闭门歇业。

在洛杉矶老城与一位签名售书的作家相遇。(摄影:陈建)

在旧金山,朋友们还告诉我许多有关书店的趣闻。

"垮掉一代"运动创始人之一、诗人格雷戈里·柯索有一天晚上实在缺钱花了,居然跑到书店里偷了收款台上的100美元。作为朋友,费林盖蒂打电话去警告柯索,说警方已经从柜台上发现了他的指纹,吓得柯索逃到了意大利,几年都没敢回国。费林盖蒂似乎很能理解鲁迅先生小说中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理论,对那些渴望知识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一时的"蠢行"从来不予追究。据他现在的合伙人南茜·皮特斯说,书店有时会收到一些事后寄来的支票,对偷书的行为表示歉意。

此外,"城市之光"书店还致力于提携年轻作家,并专门设立了一个基金会,奖励每年选出的旧金山"桂冠诗人"。

我去的的时候,正是下午,旧金山阳光灿烂。书店设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店面不是很大,与五十年前的格局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楼是文学类书籍,鳞次栉比摆放的书架之间,仅能容纳两个人侧身而过,在这里,展示着先锋文学的最新动态,其中很多作品都是在"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的。二楼全是诗集和"垮掉一代"的文学作品,靠窗摆放着书桌和圆椅,许多读者正临窗静静地阅读。

收银台附近,一条狭窄的楼梯通到地下室。这里是社会科学的分类书目:揭丑报道、无政府主义、阶级斗争……在展示的书架上,我一眼就看到了马克思和列宁。一本的封面上,是列宁在火车门口的照片。另外一本,则是简笔画的马克思。在美国的书店里,看到这样两位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仍然觉得好奇,便买了下来。回来细看,才知道一本是英国历史学者梅里代尔的苏俄史著作《火车上的列宁》,是去年史学界很热的一本书,讲的是列宁从童年到逃亡瑞士的那段经历。一本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特里·伊格尔顿的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独立书店,果然名副其实。

对于我的好奇,在美国的朋友们却不以为然。他们说,在美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列宁,都是合法的。美国的知识界一向左倾,大学的书店,马克思、列宁和格瓦拉的读者更多,不少人穿的文化衫,印着他们的头像。因此,任何一家书店,尤其是美国大的连锁书店,像Barnes&Noble,中国人译为“邦诺书店”,以及最大的网上售书的亚马逊网站上,都有这一类的书。《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还出了法、德、日、中、韩文版。还有许多唱对台戏的书,书店都放在一起卖。因此,像城市之光这样的独立书店卖这一类的书,一点也不奇怪。

费林盖蒂如今已经年近九十了,当年的战友金斯堡、凯鲁亚克等人都已经相继离去。美国曾经有许多声名显赫的独立书店,但是到今天仍然在坚持的不多。纽约曼哈顿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高谭书店,美国西部代表伯克莱精神、历经半个世纪风云起伏的科迪书店,都在近几年里逃脱不了被市场竞争淘汰的厄运,关门歇业。而费林盖蒂和城市之光书店,仍然在实体书店难以为继的互联网时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旧金山湾区孤独地发出文化之光。几年前,旧金山的一条小巷被命名为费林盖蒂街,打破了这种荣誉不能授予活人的惯例;同时,书店也成为了旧金山市第228号标志性建筑物。很多来旧金山观光的旅游者,都会慕名从书店买走一本书,作为纪念与致敬。对于书店与阅读,费林盖蒂从不用"生意"这个词。他喜欢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费林盖蒂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幸存下来,靠的是我们创造的一个汲取知识的氛围,一个与文学相会的场所。我们能提供给读者那些图书超市所不能给予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城市之光”。

文 | 董宏猷

图片 | 来自于网络

排版 | 王时青

校对 | 肖瑶

● 推荐关注

大武汉官方微博:大武汉杂志

大武汉今日头条号:大武汉新媒体

大武汉抖音号:大武汉新媒体/两锅一宝/街头小瓜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