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極爭奪後金汗位的過程中,多爾袞是他最大的對手。

按照努爾哈赤臨終安排,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勢力最大,兵強馬壯。如果不是因爲多爾袞兄弟年齡太小,不是因爲代善父子臨陣倒戈,那汗位的帽子,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落到勢力最弱的皇太極腦袋上。
然而槍桿子裏面出政權,勢力最弱的皇太極,在登上汗位之後,才發現自己這老大其實是個傀儡,擁立他有功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與他一起做起了一字並肩王,一起決議朝政。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奇怪的朝會上演了,四個老大端坐龍庭,接受百官朝賀,你說一句我插一語,好不熱鬧。可以想見,名義上的後金大汗皇太極,臉上的表情有多麼尷尬,心中的不滿有多麼嚴重。
這一時期,皇權的爭奪戰不像後來康雍乾時期,贏者通喫,而特別像董事會,誰的股份大誰就厲害,就算他人做了皇帝也照樣得受董事會擺佈。

當時,董事會一共有八個人,即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大小根據年齡決定,除了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個年長的,還有四小貝勒,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是一母同胞,團結如一人,以多爾袞爲首腦。

以親疏論,除了阿敏和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其他都是努爾哈赤的親兒子。這個家族企業中,只有皇太極本人,是支持自己的,其他人都和他不是一條心。
在這種情況下,新上任的皇太極不得不學點《矛盾論》,在所有股東中,抓重要矛盾,在重要矛盾中,抓主要矛盾。所以,年幼的多爾袞兄弟,不僅不再被皇太極視爲威脅,而且因爲剛剛遭受打擊,成爲股東中最弱的一支,變成了皇太極需要統戰的對象。

於是皇太極積極拉攏,重用多爾袞兄弟,搞兩黃旗和兩白旗的聯盟,對抗代善父子的兩紅旗和阿敏莽古爾泰的兩藍旗。在短時間內,就相繼失去父親母親的多爾袞三兄弟,當時還都是少年,需要一個年長的哥哥關心愛護,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結成聯盟。
這樣,皇太極在董事會便擁有了一個強援,成爲多數派。而多爾袞也迅速成長,超越四大貝勒,成爲公司的二把手。年輕的多爾袞三兄弟,南征北戰,用自己的能幹,將其他哥哥和堂兄弟們完全比了下去。

不久之後,阿敏被幽禁,代善父子靠邊站,莽古爾泰被奪爵後抑鬱而死。皇太極終於當上了真正的皇帝,而不必受人擺佈。
當然,善於化解矛盾的皇太極,也善於製造矛盾,制衡多爾袞的權力。在多爾袞成爲公司二把手之後,皇太極的兒子----比叔叔多爾袞還年長三歲的豪格,也進了董事會,對叔叔橫挑鼻子豎挑眼,很快與叔叔“打成一片”。

沒辦法,皇太極看得很清楚,如果臣子的權力沒有其他臣子的制約,臣子就會挑戰皇權,只有讓多爾袞和豪格明爭暗鬥,自己從中調節,這個皇位才坐的安穩。
至於野史中被津津樂道的莊妃,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孝莊,當時也還是個小姑娘,作用極其有限。

總的來說,皇太極重用多爾袞,一開始是多害相權取其輕,之後是一邊用一邊制衡,目的都是爲了自身的利益考慮。
可以想見,如果皇太極多活幾年,看到日益壯大的多爾袞,一定又會想辦法打壓的。只因爲越能幹的皇帝,越看不慣和自己一樣能幹的臣子,誰強就打誰,誰弱就扶誰,這樣的故事,在後來的清王朝,比比皆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