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爲東北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爲艱苦的條件下,拍攝了人民電影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它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爲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樑。

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爲東北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爲艱苦的條件下,拍攝了人民電影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它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橋》在新中國電影史上佔了5個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寫工農兵,給工農兵看”的人民電影;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爲主人公的電影;第一部體現執政黨知識分子政策的電影;第一部“反現代的現代性電影”。

那麼,這部“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講的是個什麼故事呢? 那是1947年冬,東北解放戰爭還在進行。松花江上的江橋被炸燬,南北交通受阻,運輸中斷。前線司令部要求鐵路總局在大江解凍之前,半個月內修復大橋。而鐵路工廠面臨着三大困難:化鋼的電爐壞了,沒有修電爐所需的白雲石;修橋需要三十多噸鋼材短缺;橋座上要打五萬個鉚釘,而全廠僅有的幾臺鑽牀。知識豐富而思想保守的總工程師認爲完成任務至少要四個月。最後,依靠黨員的帶頭作用和工人們各展所長的智慧以及喫苦耐勞的精神,耐火磚代替了白雲石,風鑽代替了鑽牀,爭分奪秒地趕在江水融化前完成了大橋的修復工作。影片結尾處,紅旗招展中第一輛火車披紅掛綵徐徐開來,老工人向廠長說了心裏話——申請加入共產黨。在“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中,滿載戰士、彈藥和給養的火車轟轟駛過江橋。

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爲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樑。 當時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哈爾濱機車車輛廠,而演員們在開拍前去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體驗生活,導演要求演員們必須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體驗生活繼而創作的傳統在整個國營製片廠時代幾乎是鐵打不動的定律。

當時,拍攝條件艱苦得難以想象,而電影人們不畏艱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現的主題高度契合。當時劇組裏的攝影、美工都是新手,設備也十分落後,甚至燈光照明採用的還是大號的鎢絲燈。爲了表現“鋼水四濺”的熱火朝天場面,攝影師和好幾個工作人員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燒起來,只能拿溼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場戲都沒有停機。當這一部電影完成時,導演王濱激動得淚流滿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