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有千萬種,但是隻有這一種是根本,讀懂了下面這一個邏輯,其它一切變化你都能領悟到了!

1、工業社會的中心是“物”(產品、商品)

世界自從工業革命發生之後,從西方社會開始,各種機器在不斷的生產,大量的產品(商品)開始充斥社會的各個角落,在資本的趨勢和主導下,商品成了是推動世界進步的根本要素。

再縱觀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商品是一切變化規律的根本,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自己的理論,衍生出了利潤、價值、價格、貨幣、金融、信用等其它要素,乃至社會上層建築,比如法治、制度等等,從而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這個階段最重要特徵就是:人隨物動。人的行爲需要圍繞商品進行,比如我們需要控制商品的成本(物料),同時還需要提高商品的質量,雖然我們有管理學、營銷學、心理學,但究其本質都是爲了商品而服務,比如管理的本質是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營銷的本質賣出去更多的商品,心理學的本質是爲了讓人去適應外界,而不是真正的滿足自我內心。

所以爲什麼我們經常覺的活的很累,就是因爲整個社會都是以“商品”爲本的。商品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就必然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和週期,人需要在努力調整到某一種狀態,才能適應那股“商品波”,而能夠及早進入這種狀態的人都成了“成功者”。

那麼,是什麼使這種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呢?

首先,社會上的商品不斷增多,在產品相對缺少的時候,人對產品的要求就會低,就是所謂的“飢不擇食”。而一旦產品越來越多,人的需求就會自然被推高,就是所謂的“挑花了眼”,所以大家會發現:雖然我們周圍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但是你能鐘意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產能過剩”,一方面社會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生產商品,另外一方面真正能夠滿足我們的東西越來越少。

很多人都覺的現在生意越來越不好做,是因爲價格戰盛行、價格太透明、利潤越來越少,越來越感覺到失望,其實是他們沒有認清變化的本質,關鍵根本就不在你提供的“商品”,而是在你服務的“人羣”上。

這個時候,你需要從“商品”裏跳出來,直接跟你要服務的“人羣”進行對話,看看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也就是說,商業重心開始從“物”向“人”傾斜,我們之前經常說要以“人”爲本,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句空話,以“人”爲本的時代還在遲到的路上。

再做一個深層歸納:“物”的核心是“價格”,而“人”的核心是“價值”。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我們還是傳統的思維,認爲現在問題是成本問題,是營銷問題,或者是管理問題,無異於南轅北轍!對於我們來說,突破的關鍵點不在“價格”,而在“價值”。這一點請大家牢記。

順着這個思路探討,未來企業突破瓶頸的關鍵在於服務的精細化、定製化。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科技的進步也在努力推動這一變化進程。

在大機器生產的工業年代,產品都是被整齊劃一的,人要去適應產品。比如我們穿的鞋子,男生就是40、41、或者42碼,女生就是36、37或者38碼,但每個人的腳都是不一樣的,爲什麼不能做到多大的腳就穿多大的鞋、一雙腳就配一雙鞋?而是一定要設置這些尺碼呢?爲什麼是腳適應鞋,而不是鞋適應腳呢?那是因爲這樣可以將成本降到最低,分成不同的尺碼有利於機器大規模的量產,傳統的經濟學都是圍繞這個而展開的。

而隨着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3D打印等等技術的進步,定製化正在被逐漸實現。再不遠的以後,你把腳伸進機器裏,然後一雙鞋子就被打印出來了。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就是這個道理。

未來需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爲導向再去生產,這就是一個根本性變化,它將整個供應鏈都逆向打通了:以前是從物到人,現在是從人到物。對於經濟來說,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一個人的任督二脈,不發生革命性轉變纔怪呢!

2、未來社會的中心是“人”,社會按“人羣”歸類。

先來看看現在的社會佈局吧,比如對一個城市來說,這裏是小商品批發市場,那裏是美食街,再那邊就是服裝一條街,還有汽車城、電玩城,大的再比如義烏小商品市場,廣交會等等。整個城市格局基本都是依照商品佈局展開的,同一種物品會放在一起,而人的行爲也會圍繞這個佈局展開。

總之,我們上班要去哪裏,買東西要去哪裏,喫飯要去哪裏,生活被拆分的七零八落,總之是人圍繞這物品在各種活動。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這種情況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商品逐漸開始圍繞人在轉了,比如你想購物但不想出門,在網上下個訂單,快遞員第二天就會把物品送到你家;你餓了但懶的下樓喫飯,打開APP下個訂單,十幾分鍾後就有人送飯上門;足不出戶就有人幫你洗衣服、剪指甲、搬家……

原來的“商品”都是靜止的,需要“人”去追尋它。今後的商品都是會動的,由“商品”變成了“商品+服務”,這個服務就像商品長了兩條腿,然後主動去追尋它服務的“人”。

同樣的道理,原來的“人”是會動的,他需要尋找到各種“物”,而今後的“物品”可以自動送上門來,那麼這時人需要幹什麼呢?

當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大量解放出來之後,我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需要尋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包括你的另一半、你的知己,你的朋友,要知道這也是人的一種基本的需求。

在原來,我們身邊的朋友往往都是同一個行業的人,因爲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被行業束縛住了,而今後我們身邊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中人,也就是有共同理想、價值觀的人。原來我們說的“道不同不相爲謀”也是假的,只有在這個時候纔可以實現。

未來的社會很有意思,隨着這種趨勢的強化,一部分人完全無法理解另一部分人的想法,每個羣體都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如果今後我們看到某些“羣體”的行爲令我們十分不理解,請千萬不要慌張。

所以,今後的社會不存在存在所謂的大衆商品、大衆情人。

對於企業來說,原來是以“產品”爲核心,今後是以“服務”爲核心。原來所以的出發點都是“產品”,比如在研發和設計上花費大量時間,在生產上苦功夫,今後的出發點一定是“人羣”(即:消費者),在做研發之前一定要做調研,在“人羣”上的觸角伸的越遠越好,然後再往前反推,最後再開始生產,以終爲始。這也是未來生產的最大特徵。

商品是一時的,服務纔是永恆的。因此你提供的服務價值,遠遠大於你提供的商品價值。千萬不要再按照傳統的思路去規劃產品,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我究竟是服務哪個人羣?確定某個服務的“人羣”之後,定位一定要快、狠、準。“商品+服務”的組合必須越來越專注,要精耕細作。

3、你找到組織了嗎?

所以,在這種變化之下,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要麼你建立了一個組織;要麼你找到了一個組織;這個時代,“人”變的越來越重要!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模式和目標,能夠聚人,讓別人向自己靠攏,纔是萬業之本!劉備找了4個人,建立了蜀國;朱元璋找了8個人,建立了大明王朝;毛澤東找到10個元帥,建立了新中國;耶穌找了12個門徒,建立全球最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馬雲找了18個人,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帝國;孔子找了72個門徒,建立儒家思想影響全世界!就連宋江找了108個人也幹了番大事業!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作者的知識成果。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聯繫到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歡迎建議、意見、合作、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