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孫策爲啥要慫恿此人殺掉功勳卓著的董卓?

爲國家“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的董卓九死一生,積攢了一些驕傲的本錢。

人一驕傲,就難免會犯錯,惹來煩惱。董卓一驕傲,因卻險些爲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中平年間,張溫被任命爲車騎將軍,率軍征討邊章、韓遂的叛亂。此時,董卓因討黃巾不利被閒置。國家有難,董卓這柄“快刀”豈能長久束之高閣?很快他被起復,任命爲中郎將協同張溫作戰。

據《三國志-孫堅傳》記載:

溫以詔書召舊,卓良久乃詣溫。溫責讓卓,卓應對不順(遜)。

孫堅前耳語溫曰:“卓不怖罪而鴟(囂)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

溫不納。

堅數卓三罪,溫不忍發……

如果仔細翻檢史書,東漢末年,史料中有許多類似的記載。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回了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二人就不買諸葛亮的賬。劉備無奈只好作關張二人的思想工作;赤壁之戰前,年輕的周瑜被孫權拜爲大都督全面負責對曹作戰事宜。老資格的程普心中有怨言,同樣不服從。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最後出現的結果是將相和、皆大歡喜,成爲歷史美談。事情發生在董卓身上,就成了他不臣的罪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稍作留心,就會發現:董卓這麼做,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安帝以來,帝國西部邊疆成了演武場。每一次的羌人侵擾,都令統治階層高度緊張。到了桓、靈之世,對羌作戰的規模日益升級。因此,西北武人在軍界快速崛起,名將輩出。這其中以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號稱“涼州三明”的三人爲代表人物。

武夫爲國戍守邊防,在沙場上舍生忘死的衝鋒陷陣。但帝國卻只把他們當成行走的屠刀看待,需要時候就取出來磨礪一番,不用時候就將他們收入刀鞘。武人在朝堂之上,根本就沒有話語權。

這令他們很是苦惱,如何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他們一直在尋求摸索解決之道。

既然武夫只被視爲屠夫,那麼作個文士如何?

得罪了外戚跋扈將軍梁冀的皇甫規,“幾陷死者再三”。宿將還山不言兵,皇甫規從此之後“以《詩》、《易》教授,門徒三百餘人,積十四年”;——(《後漢書-皇甫規傳》)年輕的張奐師事太尉朱寵,學習《歐陽尚書》。“后辟大將軍梁冀府”,選擇了和外戚合作。梁冀死後,張奐一度受拖累而“以故吏免官禁錮”。——(《後漢書-張奐傳》)在皇甫規的大力舉薦下,成長爲帝國干城之具。建寧元年,他卻捲入黨錮之禍中,稀裏糊塗成了宦官的幫兇,成了他一生中難以洗清的污點;識時務者爲俊傑,後起之秀段熲乾脆“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貴,遂黨中常侍王甫”。——(《後漢書-段熲傳》)並且投靈帝所好,花錢買了太尉過官癮。然而,世事難料,大宦官王甫案發,父子三人皆死獄中。段熲因黨附王甫,也成了涉案人員。

段熲最後落的“飲鴆死,家屬徙邊”的可悲下場。

皇甫規想作文士,卻被文人視爲“雖爲名將、素譽不高”的另類而不被接納。

與外戚、宦官沆瀣一氣,更是千夫所指。

武夫所以封侯拜將,不過是因爲漢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羌事還不曾撲滅,黃巾起義又成燎原之勢的原因。國家正值多事之秋,需仰仗這些丘八們賣命。對這些武夫,帝國是既要使用,又不能信之不疑。

張溫此次任車騎將軍率兵西征,也是體現出帝國以文馭武的良苦用心。張溫此人,史載“雖有功勳名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後登公位”。張溫出任‘司空’三公之位,也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

設身處地的替董卓想一想,讓一個憑真刀真槍搏出功名的武人,在一個花錢買官的文士面前唯唯諾諾。換成其他人,也同樣會陰奉陽違的出現“不遜”之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