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資歷的影迷,應該會記得2005年,沃卓夫斯基“姐妹”在《駭客帝國》之後,拍攝了一部位列豆瓣“TOP250”第56位的電影《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這部描寫反抗極權統治的電影很快在全球燃點起的熱情,以致於很多國家一樣在本片上映時如臨大敵,甚至還有國家至今封鎖本片的公開發行。但是,當滿街都是“小丑”時,你還能說是個體問題而不是社會問題嗎。

不要讓愛你的人,變成你的敵人R君說

“世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馬戲團,

它讓你興奮,卻讓我惶恐,

因爲我知道散場之後永遠會是 ——

有限的溫存,而無限的心酸”

(查理.卓別林)

DC的《小丑》爆了!不但口碑衝爆,而且票房也衝爆。這部被定級爲R的影片(限制級:17歲以下家長陪伴觀影),已經在全球拿下了10億美金的票房,成爲歷史上第一部達到這個票房高度的R級影片(第2名目前是《死侍2》7.85億美金),並且票房還在不斷累積中.......

而且,本作也很可能創造一個新的歷史記錄:同一個電影角色先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2009年81屆奧斯卡金像獎 希思.萊傑最佳男配角以及大概率衝擊明年2020年92屆奧斯卡獎的最佳男主角);

但是,其實這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超英”電影,甚至,其實這都不是DC電影和漫畫中“蝙蝠俠”的那個宿敵“小丑”的故事。

然而,你能想象這部電影上映時,很多國家和城市都特別加強了安保,甚至增強了警察巡邏;美國部分院線還擔心發生類似當初《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槍擊事件,放棄放映這部電影.......

所以,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部神作?能對社會帶來這樣大的影響力?

有些資歷的影迷,應該會記得2005年,沃卓夫斯基“姐妹”在《駭客帝國》之後,拍攝了一部位列豆瓣“TOP250”第56位的電影《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這部描寫反抗極權統治的電影很快在全球燃點起的熱情,以致於很多國家一樣在本片上映時如臨大敵,甚至還有國家至今封鎖本片的公開發行。而電影中V所帶的神祕面具至今已經作爲一種特殊的“象徵”存在,活躍在很多的社會舞臺上。

R君對《小丑》的觀感:這就是新時代的又一部《V字仇殺隊》.......

同樣的暗黑線條,同樣的舞臺風格,反映同樣的社會問題,甚至連2者的豆瓣評分現在都如此一致,都是8.9分.......

《小丑》,大概是今年最席捲全球的現象級作品,無論從故事,主角表演還有整部電影的安排上,都是殿堂級的水準。不過,最讓《小丑》成功的,也許就是它的主題,那個讓全球觀衆轟動的內涵.

不過,正是因爲這個內涵如此的反響巨大,也許纔是這部作品最令人後背冷汗直冒的地方......誰製造了英雄,誰又製造了惡魔

我們都喜歡看“超級英雄”的電影,都相信:“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來自電影《蜘蛛俠》的經典臺詞)。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都相信,英雄的存在經常是因爲一種社會的需要,責任的需要,因爲英雄的誕生就是爲了要對抗惡魔的存在。

但是,這個世界真的天生就有很多惡魔存在嗎? 還是其實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很多惡魔就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

也許人生來就會受“七宗罪”的誘惑(傲慢(偏見)、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但是有時候,其實是我們的“正義”和“道德”一樣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危害。

“小丑” 就是一個明證,而且是一個特別典型的明證。

“小丑”亞瑟,其實是個生來就有缺陷的人。他那種控制不住自己發笑的病症,應該是“妥瑞症候羣”(Tourette syndrome)。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突出的表現就是會發生重複不自主的肢體動作或者無法控制的發出聲音,比如眨眼睛、扮鬼臉、甩頭,甚至嚴重的會經常控制不住的口吐穢語,或者做出各種令人不堪的動作。

前年上映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就是講訴一個患有“妥瑞症候羣”的老師的故事。

亞瑟的病症,就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發笑,所以他當然在社會上不容易被人接受,影響他的正常生活、職業和人生。其實他就是一個殘疾人,也只能做做扮演小丑這樣最低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不僅如此,他還要照顧自己患有精神妄想症的母親;在職業上被同事們輕蔑,被路邊的小混混欺凌,還得不到老闆的同情,.......可以說,人間各種痛苦和不幸,差不多都降臨到了亞瑟的身上。(其實主演傑昆.菲尼克斯本身就是一個天生的兔脣殘疾,所以可以說具有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殘疾。)

但是亞瑟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本質很壞的人。他努力抗爭,努力學習,期望把自己變得更好,憧憬着更好的生活,機遇,甚至他還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但是這個殘酷的社會,誰又會願意花心思和時間去研究一個這麼一個雙重殘疾的人.......

這一切的崩塌就是從地鐵中的意外開始.......

當三個“投行精英”,在地鐵中調戲女乘客時,亞瑟的病症發作了。他的不自禁的狂笑其實幫女乘客解了圍,但是卻引發了三個“投行精英”的惡意攻擊。在反抗自衛中,亞瑟拔槍打死了2個攻擊他的人。也許是血腥和殺戮激發了他長久以來壓抑的反抗情緒,他一路追殺着第三個逃跑者直到把他也打死。

如果僅僅是一場自衛反擊,亞瑟可能還並不會走向極端。但是當電視裏的詹姆斯.韋恩(蝙蝠俠的父親,韋恩工業的創始人)在採訪時說到:“這三位都是韋恩投資的精英員工,心地善良、正直而且受到良好教育。他們都是我們韋恩公司的家人。”,他對於社會價值觀的感知開始崩塌了。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會少嗎? 在那些看似光鮮的人羣背後卻充斥着陰暗的人性和卑劣的品行。但是沒有人會去留意甚至認同,因爲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偏見”之下。我們所有的認知和決斷都基於我們能看到的部分,而對於我們看不到的部分,則完全都是我們主觀猜測和觀念的延伸,常常完全和事實相悖。

而當被問到“目前社會似乎上有一種“仇富”的風潮,而且嫌犯帶了“小丑”的面具”時,韋恩的回答真正讓亞瑟徹底倒向了他最醜惡的一面 - “小丑”。

韋恩說:

“高潭市墮落了,所以我要參選市長職位。

只有孬種纔會做出那麼冷血而卑劣的事情,

所以他藏在自己的面具之下,

嫉妒着那些比他生活的更好,更幸運的人,

卻不敢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

除非這些人敢於正視自己的問題改過自新,

否則像我們這樣一路靠自己打拼成功的人,

會永遠把這些懦夫看作是小丑一樣的存在。”

這些充滿歧視和鄙視的話語,對亞瑟來說是多麼重大的打擊。曾經在他的心裏,韋恩是一個充滿愛和公正感的人物,甚至脫口秀主持人墨裏.佛蘭克林也曾是他最喜歡的明星之一。

但是你不可否認,墨裏在直播秀裏面播放着亞瑟表演的視頻,真的只是爲了博大家一笑,而他邀請亞瑟來到直播間,也只是爲了繼續嘲笑他,提高自己的收視率而已。

在直播間的一幕是整部電影的高潮。那一刻,亞瑟已經徹底變成了真正的“小丑”,他對整個社會體系和制度的指控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各位,這個社會體系總是那麼萬能,

以致於你們來決定這個世界的一切是非標準,

就像你們來判斷什麼是好笑,什麼不好笑一樣。

爲什麼大家會對這幾個(我殺的)人渣那麼在意?

如果是我橫死街頭,你們甚至看都不會看一下!

我每天路過你們的身邊,你們都視若無物。

托馬斯韋恩在電視上爲他們哀悼,所以他們就比較值錢了?

你覺得托馬斯韋恩這樣的人會曾經設身處地的爲我們這樣的人想過嗎?

你覺得他曾經考慮過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嗎?並沒有!

他們總是覺得,我們(這些賤民)總是會乖乖的待在哪裏,

聽着你們的指揮、安排、擺佈,像一個乖小孩一樣默默承受一切。

他們覺得我們永遠不會反抗,不會痛苦,不會抓狂。

我該讓你們知道,得罪一個被社會遺棄,神經不正常的社會邊緣人會怎樣?

你就會得到你應有的懲罰!"

你可以說“小丑”的誕生,是一個個體悲劇的產物。但是,當滿街都是“小丑”時,你還能說是個體問題而不是社會問題嗎?

更令人諷刺的是,托馬斯韋恩說:“躲在面具後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是懦夫”,但是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布魯斯變成蝙蝠俠,即便是行俠仗義,也一樣只能“躲在面具”之後。不僅如此,蜘蛛俠、美國隊長、超人.......多少超能英雄也一樣不敢把自己的面目完全露給世人。

所以,我們需要認清這個世界的殘酷和現實。扮演正義和高尚,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判別人總是很容易,但是你不瞭解別人的生活,別人的痛苦時,你的所謂“正義”和“善良”,也許正在破壞着別人的生態平衡,製造着真正的惡魔。

是我們的無知、自私和驕傲,製造了我們自己最大的敵人。

只要我們身邊沒有“小丑”的出現,我們其實不需要蝙蝠俠,對嗎?不要讓歡樂變成黑暗

本來寫到這裏,R君應該已經寫完了。但是卻總感覺還缺少點什麼.......

“I just want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

這句話是亞瑟寫在他的筆記本上的,在電影中出現了2次。

而電影中,更加不止一次的重複了亞瑟的夢想:“我要成爲一個諧星!” 或者說,亞瑟從一開始,就想要做一個能給人帶來快樂的人。

如果我們離開電影,回到現實生活。想一想,有多少人是滿懷憧憬和夢想的進入了一個環境,又最後充滿悲傷、甚至懷着痛恨的離開了它?

你可以說,“粉轉黑”本身絲毫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偶像崇拜型的“粉轉黑”,純粹的個人喜好,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對於一個組織和團隊來說,“粉轉黑”就會不是一個單向個體的失敗,而更多的是整體團隊和管理的失敗。

結果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像電影的開頭,亞瑟被街頭混混欺負而沒法繼續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他爲了搶回自己的廣告牌還被人打了一頓,這責任應該責備他嗎?如果一個人已經付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和心血,但是不但不被人理解,還被人因此責備甚至懲罰,你認爲他會再熱愛這份環境嗎?

當然這個世界總有善惡之分。但是,只要是人本質上沒有問題,也許我們真的應該更多的給予理解和幫助,而不是一味苛求結果。這本身是一種管理的學問,其實也是一種成就大事應有的氣度。就像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當衆人的面燒燬了繳獲的袁紹和他自己手下的書信往來,豁達的說:“對抗袁本初,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會怎樣。怎能怪罪大家求生的慾望呢?”;而在赤壁之戰,一敗塗地時,他也毫無怪罪下面的謀臣將領,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到自己的身上。對比官渡之戰失敗後,回去就撒氣殺了田豐的袁紹, 高下立判。

亞瑟最終變爲“小丑”,當然有制度的問題。但同樣也有很多個體的處理問題。無論是小丑團的老闆,還是托馬斯韋恩,甚至管家阿爾弗雷德,到最後的墨裏,他們都過於功利和粗暴的去處理亞瑟的問題。哪怕其中的某一個人能給予亞瑟一點點的溫暖、關懷和傾吐的機會,也許我們收穫的便不是“小丑”,而是另外一個與社會與世無爭,溫和的人。

當然,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樣的氣度和胸懷,也不能苛求每一個人都有同樣處理問題的方式。

不過,懂得去理解別人,換位思考,帶着寬厚的心態,更能設身處地爲他人思考,給予別人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快樂和成功,也許才能帶來你自己的快樂和整體的成功。

其實這一點都不難,很多人,很多組織都可以做到,只要你能更豁達、開放甚至大方一些。你付出的其實只是一點點,但是也許對別人卻意味着很多。

這個世界當然不可能存在一個強大的國家,卻有着大量窮困潦倒的國民;也不一樣不可能存在一個強大的組織,卻有很多心懷怨言,生活艱難的員工。

要記得:每個羣體的力量源泉,來自於每個細胞的活力和能量。

不要讓那些應該給世界帶來歡樂的人,最後給世界帶來了痛苦和黑暗。也不要讓那些原本應該在你身邊陪你戰鬥的人,變成你的敵人;更不要讓那些愛你的人,變成恨你的人。

《小丑》:要慶幸的是,這只是一部電影,希望不要變成現實。

R君,2019年11月19日,於上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