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媒體在公開報道中,專門點出退稿信中提到建議作者上“寫作課程”,讓人感覺到羅琳大媽的作品被狠狠地“黑”了一把。大作家J·K·羅琳換個馬甲,作品立馬被出版社退稿,這是因爲她真的寫得差嗎。

[摘要]文學界或多或少存在一種“寫作正確”:你寫的東西剛好在我視野之內,且符合我對當下文學的概況的判斷,那纔是我需要的作品。客觀上你作品好不好,並不能影響我的判斷。

JK羅琳作品被退稿因爲寫得差?

JK羅琳與他的新書《布穀鳥的呼喚》

作者 仲岸

近日,《哈利·波特》小說作者J·K·羅琳在推特上曬出了自己幾年前收到的兩封退稿信。退稿信顯示,她當時以“羅伯特·加爾佈雷斯”的筆名向出版社投稿《布穀鳥的呼喚》一書,可是出版社拒絕了這本書。J·K·羅琳說曬退稿信的目的是想鼓勵大家,面對退稿的挫折不要灰心。

大作家J·K·羅琳換個馬甲,作品立馬被出版社退稿,這是因爲她真的寫得差嗎?或者是出版社看稿編輯的“有眼無珠”鬧了大笑話?

一、J·K·羅琳作品遭遇退稿,不關寫作什麼事,很可能是“程序錯誤”

J·K·羅琳曬出兩封退稿信之後,不少人都認爲出版社“有眼無珠”,也有人認爲這說明出版社出書的時候“見人下菜”。一些媒體在公開報道中,專門點出退稿信中提到建議作者上“寫作課程”,讓人感覺到羅琳大媽的作品被狠狠地“黑”了一把。實際上,J·K·羅琳曬出的退稿信與她投稿的作品內容並沒有直接關係。

她在推特上曬出了來自兩家出版商退稿信,第二封退稿信比較簡單,主要是出版社表示因爲自身的原因暫時不接受投稿。

第一封退稿信洋洋灑灑寫得比較長。出版社在退稿信的開頭便直接說了不會出版這本書,然後就開始談“建議”(suggest)。讓我們逐條看看這些建議說了啥:

JK羅琳作品被退稿因爲寫得差?

JK羅琳推特上曬出的其中一篇退稿信

1、去書店或者網上上購買一年兩期的“賣家指南”(Buyer's Guide)圖書雜誌,在雜誌上尋找相關出版方進行聯繫。

(小編按:“賣家指南”是一種圖書類半年刊,專門推薦未來半年會上市的書籍。言外之意是希望作者更瞭解市場動向和其他出版社、出版商聯繫方式)

2、聯繫不上那些出版社編輯的話可以多聯繫一些出版社或者出版代理商。

(小編按:言外之意是希望作者“廣撒網”)

3、給出版社編輯寄稿子的時候應該附上200字左右推薦信,並且強調推薦信要放在書的封面上面,裏面要寫清楚作品的風格流派,以及推薦這部作品的其他作家。

(小編按:這是投稿約定俗成的“規矩”。)

4、如果還不清楚的話,可以看看《作家手冊》和《作家和藝術家年鑑》這些關於出版方面的書籍。

5、由於時間關係,出版社不對作品提出建設性意見了,這方面作家小組或者寫作培訓班可以幫助作者完成。

出版社並沒有直接對作品內容提出問題,建議大都集中在投稿流程。J·K·羅琳被退稿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程序錯誤”,她很可能只是簡單地將書稿直接郵到了出版社。而出版方希望能有介紹風格流派的推薦信,羅琳大媽也沒做到,而出版社怕是懶得費時讀完這本書再決定是不是本社的菜了,畢竟這是無名小卒(匿名羅伯特·加爾佈雷斯)寫的書。

不過失之東隅,得之桑隅,羅琳大媽的書還是在別的出版社出版了,可銷量確實很低,成功出售了不到500本,在英國亞馬遜圖書榜上排到5000名之後……等到羅琳大媽暴露了身份,這本書銷量陡增507000%。

二、名人退稿信能鼓舞寫作者,但文學界的“寫作正確”也能扼殺勇氣

事實上,JK羅琳投稿被拒後收到退稿信的情況,中外出版界十分常見。

在中國,常見的退稿信有兩種,一種是專門印刷出來的,填上名字蓋上章便給了作者。還有一種是審讀稿件的編輯專門寫出來的信件。後者通常含有對於稿件的各種建議。退稿信對於新人寫作者,通常還暗含鼓勵。

上世紀80年代初,成名之前的蘇童就收到過退稿信,時任《青年文學》編輯馬未都多次在信中對蘇童的寫作給出意見,他也與馬未都面對面交流過寫作。可等工作了之後,情況並未改觀,兩年內,退稿退得“昏天黑地”。

JK羅琳作品被退稿因爲寫得差?

退稿信。

被退稿信“越挫越勇”成爲“退不死的小強”也算一種幸運。賈平凹曾說自己文學創作以來受到的第一個大挫折便是大學時期收到過無數張退稿信,後來他把退稿信全部貼在牆上,“激勵自己一次不成就再寫,倔犟得很,你說我不行吧我非要寫。”

那麼多知名作家在剛剛起步的時候都會遭遇無數“退稿信”,難道他們初期的作品真的很差嗎?未必如此,當年的雜誌社出版社,對於文字或多或少會有一個“寫作正確”的評判標準。

JK羅琳作品被退稿因爲寫得差?

路遙

1986年,路遙將剛剛創作出來的《平凡的世界》手稿交給《當代》雜誌尋求刊發。但是雜誌社的編輯當時覺得“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選擇了退稿。隨後另一位來自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則認爲“這部作品不適應時代潮流,屬於老一套‘戀土派’。”

《平凡的世界》發表後的影響力與市場反應無需多言。但當時還是遭遇了編輯無情的拒絕。多年之後,當初《當代》雜誌做出“退稿”決定的編輯也反思過原因:我個人不可能超越時代,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細細研究路遙《平凡的世界》遇到的退稿情況,不難發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手握文學作品“生殺大權”的編輯始終只是編輯,他們未見得可以達到優秀寫作者的那種文學視野,這就是“我個人不可能超越時代”反思中表達的“自愧不如”。另一方面,編輯本人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判斷力也對稿件的取捨有一定影響,事後證明讀者普遍認可《平凡的世界》,可那位出版社的編輯則認爲那只是“老一套‘戀土派’”。

在文學界的觀念中,或多或少存在一種“寫作正確”的判斷:你寫的東西剛好在我視野之內,且符合我對當下文學的概況的判斷,那纔是我需要的作品。客觀上你作品好不好,並不能影響我的判斷。就像蘇童說的那樣,那時候他的作品相當前衛、先鋒,很多編輯接受不了,“退稿是編輯的失誤。”

三、出版社“有眼不識泰山”,其實是過分追求作品的“商品”屬性

文學界存在“寫作正確”的標準,帶來的最直接後果便是名著作者遭到退稿信無情的“嘲諷”。這種嘲諷在西方的出版界更爲明顯。甚至有人把它們整理出書。這些退稿信,才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1、“我真的無法理解一位先生居然花費三十頁的篇幅去描寫入睡前在牀上的輾轉反側。”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退稿信

2、“您把您的小說埋藏在一堆雜亂的細節之中,這些細節雖然描寫得不錯,但卻純屬多餘。”——福樓拜《包法利夫人》的退稿信

3、“在美國根本賣不動關於動物的故事書。”

——喬治·奧威爾《動物莊園》的退稿信

4、“我請求將其埋葬一千年。”

——納博科夫《洛麗塔》的退稿信

JK羅琳作品被退稿因爲寫得差?

納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

名著在出版之前困難重重,除了前文提到的“寫作正確”之外,更大的阻力來自於出版社的對“作品”商品屬性的追求。出版社的主要產品便是“書籍”,他們自然看重自己的書推向市場之後銷量高不高,影響力大不大。

市場的變化多少對各類書籍的出版都產生了影響。當一位作家的新書在市面上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出版社自然會圍繞這本成功的書籍形成一種出版體系,再找尋同類作品出版,然後全行業都開始朝着一類作品“量產”,大衆厭倦之後,這一類作品走下坡路,出版社再尋找另一類型書籍繼續出版。

這在文學領域中十分明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傷痕文學引起共鳴,一下子全部都是“傷痕累累”,接着便是尋根文學……各種流派一陣接着一陣。近幾年來,大衆圖書市場一本“歷史那些事”可以撬動“中華文明史”中所有的“那些事”,一個人寫“盜墓”,可以催生寫作者們把老祖宗的墳全部挖一遍。

市場決定了出版社的選擇。當一家出版社要推一波“傷痕累累”的作品時,你送去一本“尋根的故事”;當出版社要推一波“歷史那些事”的時候,你送去一本“盜墓故事”。這些註定都是會收到退稿信的。

結語:

聽羅琳大媽的話,收到退稿信不要怕。退稿信並不能說明客觀上作品的水平和作者的實力,只要你有恆心和毅力,文學史終會給你一個留名的機會。文學理想不是苟且,始終會有詩和遠方等着你。灰心的時候,就讀讀別人的退稿信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