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一幕引的人发笑,宋仁宗和韩琦在讨论皇后曹氏的时候,韩琦一句"貌丑不至祸君"让宋仁宗对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未婚妻怀有了极大的恐慌心理,以至于害怕皇后丑的不能看,在新婚当夜连夜逃婚,曹皇后独守空房一夜。
电视剧中的这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琦作为北宋时期比较有名的宰相,在宋代的历史中,其实是可以占据一定地位的,但是他领导的一次军事上的失利,几乎让他一辈子再也翻不过身。同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成了他在后世评价中的"污点"。
韩琦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像刚才所说的,韩琦在大宋朝的历史中绝对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曾经历三朝,并且一手主持了宋英宗和宋神宗继位的事宜。
硬刚宦官
1-
韩琦相当有才华,在天圣五年(1027),他刚刚20岁,那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但是或许是因为没有背景,也或许是性格太过耿直,所以试图当时并不顺利,一直到明道二年(1033),还是个监左藏库,也就是管理库房的,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但是韩琦那个时候就很硬气。
很多宫中的太监收入低微,但是凭借着自己内官的身份,经常去库房里占点小便宜,拿点东西,尤其是帮皇帝拿东西的时候,还不忘自己顺走一点。
作为库房管理的韩琦,看到这一幕那是相当生气,直接给宋仁宗上奏,说宋真宗还在的时候,曾经规定到内库领东西必须得有批的条子,现在这些内官空口无凭就来库房拿东西,其实全让他们贪了,不行,得管!
宋仁宗得知此事后也挺生气的,这群内官占便宜占到皇帝头上来了,得管,以后领东西必须得批条子盖戳的流程走完才能去库房。
韩琦这一手直接断了内官的财路。
2-
按说宫里的宦官们到库房中饱私囊并不是秘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只有韩琦敢揭发检举呢?那就是因为他刚啊!
宫里的宦官,尤其是在皇宫中地位比较高的宦官,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经常掌握有很大的权势。
尤其是在宋真宗驾崩之后,当时的宋仁宗年纪还小,由刘皇后(刘太后)实际处理国事。但是实际上刘太后作为一个女人,是很难抛头露面的,所以利用宦官,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帮助自己管理朝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在刘太后执政期间,宦官们的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许多人就走,宦官的门道直接获得官职,这让科举出身一步一步打拼的韩琦感到十分不满。
韩琦继续向宋仁宗上书,要求削减内官的权利,同时官员的任免必须由皇帝本人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再作出决定,不给任何人留出走后门的空间和可能性。
这是于国于朝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宋仁宗理所当然的又批准了韩琦的建议。
韩琦几乎把宦官得罪光了。
"打压"苏轼
1-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韩琦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伯乐,而且他也愿意举荐人才。即使是他不喜欢的王安石,在主持变法的时候,他仍然向王安石推荐了几位可堪大用之人。
他曾对王安石说,孙觉擅长文字工夫,张颉娴于吏治,二人皆可任用。当时二人都是常调小官,按常规很难升到朝中来,韩琦推荐孙觉任馆阁校勘,张颉在中书任职,二人皆能称职。刘挚原任江陵观察推官,因韩琦之荐,得任馆阁校勘,后来成为宰相和韩琦的推举不无关系。
即使是和他发生过一定的争执,有一定矛盾的人,只要有才,韩琦也是不吝惜溢美之词推举之。
比如庆历年间,有个叫孙沔的御史,因为韩琦打了败仗,他就整天没事就弹劾韩琦一次,搞的宋仁宗那叫一个心烦意乱,直接把他罢免回家了。
后来韩琦觉得这是个人才,虽然有点烦人,还是在陕西用兵的时候多次向宋仁宗推荐,宋仁宗再次把孙沔召回来,派到陕西当实权官员。
2-
还有就是苏轼和韩琦关系,不得不说一下。
苏轼中举之后,宋仁宗看到他的考卷,认为他是可堪大用之才,于是就想把他留在身边,封他个知制诰(几乎就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帮皇帝起草各种演讲稿),如果能担任这个职务,那可以说就是天子近臣了,虽然品阶不高,但未来肯定是前途无量。
韩琦是当时的宰相,所以宋仁宗的决定肯定是要和韩琪商量的,韩琦听过之后认为宋仁宗的决定并不妥当。
他认为苏轼这个人真的是很有才能,可堪大用,将来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成为之后大宋朝的宰相也说不准。
他认为像这样的人才一定要好好培养,而且要多加磨练,了解各地民风民情,有了更多的工作经验,而且让其他人提到苏轼的时候一定要有信服之感。
所以苏轼这样的人应该先去基层磨练,然后一点一点的向上提拔,最后成为宰相,既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可以让所有的官员都信服。
但是宋仁宗真的爱才,他不愿意把苏轼放到外地,就商量着能不能还是让苏轼跟在自己身边编写起居注。
韩琦一看宋仁宗这是不愿放人,还是表示不同意。
最后双方妥协了一下,苏轼就被安排到史馆,也算是从基层做起了。
苏轼本人得知这段经历之后,对韩琦的安排也十分信服,他说"韩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丧师辱国,确有其事,主持边务,功在不泯
1-
宋仁宗在位期间,正是党项人建国(西夏)崛起的时候,在大宋的西北边陲,双方摩擦不断。
西夏的建立者元昊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宋仁宗治下的大宋王朝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决战,最终达到了宋朝不得不承认西夏独立存在,不敢轻易出兵进攻的效果。
而对于大宋王朝来说,三次非常失败的战役中的两次,领导者是范仲淹和韩琦,这个锅,他俩不背也得背……
公元1040年,刚刚建国的西夏在元昊的带领下进犯大宋边疆州郡——延州,发起了“三川口战役”,宋军在这次战役中不仅暴露出战力不足的缺点,文人之间稍有事端就相互扯皮掣肘的毛病也被无限放大。
过程不再细谈,最后虽然保住延州,但是宋军在周边的堡垒几乎全被清理,延州成为孤城;至于那些官员,战死几个,因自己人诬告死了几个,查出来是诬陷又被朝廷砍了几个……
总之在此之后,宋仁宗将自己最信任的范仲淹和韩琦派往西北,督办陕西一带军事。
2-
虽然韩琦和和范仲淹在主持边事上都有一套,但是两人也有观念上的矛盾。
范仲淹主张固守,而韩琦则希望主动进攻,尤其是他认为元昊“倾国入寇,不过四五万,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吾(守军)逐路重兵自守,势力分弱,故遇敌不支。若大军并出,鼓行而前,乘敌骄惰,破之必矣!”
不得不说,韩琦的军事情报工作确实不太好,西夏虽“全民皆兵”,但绝对不至于“不过四五万”。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二月,韩琦得到情报,西夏元昊即将进攻渭州,韩琦认为这是一举歼灭西夏主力的绝好机会,立刻召集可以派遣的全部力量,出兵!
西夏元昊用兵不说入神,但是绝对不是北宋那些文人能比的。元昊在好水川设下埋伏,将渴望建功立业、主动出击的宋军全包了饺子,几乎全军尽墨。
直到现在,在好水川古战场,农民种地时还经常挖出些尸骨、兵器……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秋,元昊故技重施,在定川寨大败宋军,至此彻底打服了宋军,双方再无大规模战事。
好水川之战对于北宋来说,确实损失惨重,但其实对于几乎大战必败的大宋来说似乎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军事损失,不过“好水川之战”和之前的“三川口战役”,之后的“定川寨之战”一起,实际上成为了西夏用战争打服了“宗主国”——大宋,得以独立立足的军事行动,所以对于大宋来说,这几场战役之后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军事损失那么简单。
而作为好水川一战宋军方面的主要负责人,背上了无数的骂名。
3-
在好水川一战之后,加上定川寨一战之后,宋军的接连失败让韩琦认识到范仲淹的“守”策才是明智之举,开始同范仲淹一起,打造大宋王朝西北边防体系,当时西北民谣有云:“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之后西夏多次发起挑衅,宋朝边防虽时有告急,但再无如“三大战役”般大败。
西夏元昊讨不到便宜,也就逐渐罢大规模兵事,宋夏边境趋于战争阴影下的和平状态。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安阳皇甫屯村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处古墓群,经专家考证,正是韩琦家族墓群,该发现为我们解读广受争议的韩琦的一生,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经过多方协调,2010年,韩琦墓完成整体搬迁,异地复建。
“貌丑不至祸君”是啥情况?
至于韩琦说曹皇后丑,至少小编没有发现相关资料,倒是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皇后与这事相关,但说的也不是郭皇后。
宋代人王明清写的《挥麈后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昭陵聘后蜀中,有王氏女,姿色冠世,入京备选。章献一见,以为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乃以嫁其侄从德。”
话说刘太后在给宋仁宗选皇后的时候,有个王姑娘长得那是一个漂亮,但是刘太后一看,说这姑娘太妖艳了,怕引得皇帝贪念于美色,不行,然后就安排了郭姑娘当了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郭皇后。
刘太后可能觉得这么漂亮的姑娘,便宜别人可惜,就把王姑娘许给了自己娘家侄子……
顺便说一句,刘太后不是宋仁宗亲妈,真的……
咋感觉这是姑姑疼侄子,后妈不待见后儿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他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