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过一个在校表现非常非常差的小男孩。 第一次见他是在他二年级第一学期返校那天,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带着他找到了我,想在我们这报个作业班。妈妈工作日在邻市上班周末才能回家,原本计划爸爸全职带娃,但因为孩子表现差,爸爸又缺少耐心,辅导作业时频繁出现打孩子的情况,且尽管爸爸已经“很努力”了,但孩子的成绩一直垫底。我看了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岂止是垫底这么简单,这绝对是我有史以来见过最差的一张试卷,语文、数学都不到60分,字迹潦草、大小不一且绝大部分没有写在格子里,很多地方b和d、p和q不分,试卷也没做完,妈妈说试卷没做完的原因是孩子考试考到一半就玩起来了。 不但成绩不好,这个孩子的行为也挺让人担忧。我跟孩子爸爸妈妈聊孩子情况时,小男孩在旁边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结果没一会他就跟别人打起来了。他爸爸比较严厉,可能感觉挺没面子,非常生气地把孩子拎到身边站着。这种情况孩子明显已经习惯了,站了没一会就开始不规矩了,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会倚着墙、一会靠在妈妈的椅背上,总之东倒西歪似乎才是他的常态。
与孩子爸妈聊了一会,感觉孩子爸妈非常通情达理,直觉上这样家庭的孩子还是比较好引导的,所以就收下了这个孩子,但万万没想到,事情可并不像预想中那么简单。 二年级开始,这个孩子每天都要来我这里写作业,我才真正见识到他爸爸每天都要面对的场景。这个小男孩做作业的时候完全坐不住,注意力极其不集中,即使不影响别的孩子,自己也要扭来扭去,时不时就要喝水、上厕所。字迹不清还要一遍一遍地擦,结果每天的作业都会有几团黑。经常出现抄题也出错的情况,家长、老师屡次批评他却坚决不改(孩子爸爸之前打了无数次也没改过)。写字速度非常慢,整个学期下来,他爸每天都是最后一个来接,比马上就要进行小升初升学考试的六年级班的孩子走得都晚。 相处时间久了,也会收到学校老师的反馈。这孩子上课状态同样很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干扰其他同学,被其他家长投诉,没人愿意与这个孩子坐同桌,没办法只能单独坐在教室最后,即使这样依然经常被赶到门外罚站反思。他与同伴的关系也不好,没什么人爱与他玩。情况这么糟糕,孩子就是改不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做一个感觉统合失调的检查。果然,经过专业的检查最后诊断为轻度感觉统合失调。
实际上,普通人中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并非少数,调查显示这类孩子占比大概在10%~30%之间,且最近这些年还有提升的趋势。我曾听一个有20多年执教经验的幼师说过,这些年园里的孩子身体上生病的少了,但行为上生病的却越来越多,所以感统失调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以及教育者们的注意。 当然,即使孩子存在感统失调的情况也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它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解决的。但就像所有敏感期一样,训练也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我们认为 0~3岁为基础训练期,3~6岁为训练黄金期,6~8岁为训练弥补期,9~12岁为训练末期,总之改善感统失调的训练越早越好。 需要写在前面的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醒读者关注感统失调这个问题,也为大家提供一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的方法以及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尽量减少孩子未来感统失调的可能性,文章中提到的行为表现并不能当作你给孩子“确诊”的指标。如果你怀疑孩子可能存在感统失调的情况,一定要找专业人员咨询,避免被利益驱动的不专业机构欺骗、诱导。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统失调是怎么回事呢?当我们的手碰到了烫水时会立刻缩回来,这个过程看似自然,实际从被烫到缩手是一个完整的接收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执行信息的过程。大脑是我们的指挥官,身体器官各部分会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由大脑进行统合最终做出反应。而感觉统合失调就意味着大脑和身体不能协调发展,是大脑的一种轻微障碍,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症,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所以你会看到虽然感觉统合的孩子成绩不好,但他玩游戏学得很快。 杨霞老师的《正向管教:让孩子爱上学习》中对感统失调的孩子表现描述的比较清晰。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展迟缓,表达困难,社交困难。视觉感不良:可以长时间看动画片但朗读时却表现得很差,经常丢字落字,抄错题,偏旁部首颠倒,不会计算,记不住东西。听觉不良:对事充耳不闻,老师、家长嘱咐的事转头就忘,作业记不住还丢三落四。动作协调不良: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运动项目学起来很难,甚至简单的翻滚、系鞋带都不会。本体感失调:手脚笨拙,没自信,易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本体感指人对自己的感觉,比如控制自己大小肌肉等。)触觉过分敏感:害怕陌生环境,不喜欢被别人触摸,容易紧张(会出现咬指甲或吃手的情况),在人群中显得孤僻、不合群,脾气暴躁、爱哭,暴饮暴食或严重偏食。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先天发育及后天环境都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统合失调,养育者们要注意下面这些情况。 先天生理原因 孕妈妈压力大,长期保持焦虑、惊恐、担忧、无助、悲伤、愤怒、愧疚等负面情绪。早产或剖腹产使得婴儿压迫感不足。(也不能为了让孩子经受压迫感就坚决选择顺产,还是要听医嘱)孕期错误用药。孕妈妈运动不足。后天环境原因 出生后活动空间受限,被过度保护起来。过早学习走路,使得孩子爬行时间不足。(很多妈妈过度依赖学步车,实际上学步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百害无一利)摇抱时间少。(当然,摇抱也要把握尺度。)缺少户外游戏时间,静坐多活动少。(安静坐着看电视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缺少与同伴沟通,更多的是与电子产品互动。(2岁左右再给孩子少量接触电子产品为好)过早进行认知教育。总之,引用王艳霞医生的一句话:“出生于不注重育儿观念和方法的家庭,以及身为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缺乏锻炼的宝宝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为了避免感统失调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这样做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感统失调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情绪、个性、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如果长时间不改善不单会影响学业成绩,甚至会影响后期智力的发育。且因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很可能要到上小学之后才会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但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在上学之前进行干预纠正的,所以6岁之前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进行训练,将感觉统合失调“扼杀”在上学之前,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上学后的麻烦。 孕期要注意 孕期应注意控制情绪,身边家人也应多多照顾孕妇,若出现情绪问题应及时疏导,必要时寻求家人或社会帮助。另外孕期注意用药,生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严格遵医嘱。保持适量运动,比如每天都散散步,这样也有助于顺产。 孩子出生后 按照孩子发展规律育儿。不要着急让孩子学站立、走路,过早地走路甚至会影响孩子腿的发育。抬头、翻身、坐着、爬行再站立、行走是孩子发育的正确顺序,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养育者不要急于求成,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静待花开就好。另外,重点要说的是爬行,爬行对孩子非常重要,抬头、仰脖子会促进孩子前庭的发展,爬行的过程也会提高孩子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视听能力。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爬行,设置一些亲子活动,增加孩子爬行行为。 用不同触感唤醒孩子触觉。日常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应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触感。比如抱一抱他、做一做抚触来感受肌肤的接触,体会温柔与爱意;让孩子抓一抓、咬一咬不同材质的玩具,感受不同的物体(网上有卖适合幼儿抓握的套装玩具球,每个球大小、表面设计、材质都不一样,可以买给1岁左右的宝宝玩。);抱到户外,感受一下微风吹拂、鸟鸣花香,感受大自然的轻抚等。大一些可以让孩子玩玩沙子、树叶、米、面等各种物品。还可以带着孩子玩翻滚的游戏,前滚翻、后滚翻,向左滚再向右滚,不拘形式,保证安全就好。
多做平衡类运动促进孩子前庭功能发展。除了爬行之外,我们还要尽量创造更多的空间供孩子探索,不要因害怕孩子出危险就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与其限制孩子不如创造安全的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孩子多做一些平衡类的游戏,比如小一点的可以坐摇篮,大一点的就可以坐摇摇车、摇椅、荡秋千、走平衡木、摇抱、玩大龙球等,还有很多感受重力的游戏,比如让孩子躺在被子中间,父母抓住被子的四个角提起来摇晃;再比如把浴巾平铺,让孩子躺在一端,爸爸翻滚孩子身体将其卷在浴巾中,再展开等。 多做动作训练,让孩子控制自己肌肉,提升孩子的本体感。脑科学认为手是人的第二个大脑,所以针对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非常重要。养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交给孩子一些精细动作,比如抓、握、拍手、捏、对手指、扔等,大一些可以让孩子拼积木、拍球、投球、玩橡皮泥、翻书等,生活上也要注意让孩子学会自理,比如穿袜子、穿衣服、系鞋带、用勺子、用筷子、刷牙洗脸等,还可以让孩子帮我们做家务。还要多与孩子交流,6个月左右就可以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了,给他解释你的行为、他的行为,教他说话等。 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无论是因为生理还是后天环境都与父母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从怀孕那一刻起,我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情绪就已经不仅仅只影响我们自己了。尽量不要盲目养孩子,多了解、多学习、多应用。总之,一切为了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