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1080期。1935年长征过程中,红军涉险飞夺泸定桥,过了大渡河。凡是看过相关电影或泸定桥影像资料的朋友,都不难看出当时的场景有多么惊险。别的不说,单单是看那13根光秃秃的铁索,要在100多米的距离上顶着敌人的火力爬过去,实在令人心惊肉跳。在感叹我军士兵勇猛的同时,不免产生疑问:当年的泸定桥守军是谁呢?既然守不住,为什么不直接炸断桥来阻挡红军呢?
红军要渡过大渡河,其实原计划不是夺桥。但因为缺少必要的船只,身后又有大股追兵迫近,无法用常规方式渡河。时间紧迫,只有组织突击队(杨成武部),冒着巨大危险去抢夺泸定桥。国民党军要在大渡河前挡住红军,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炸毁泸定桥,若如此红军将士再勇武,恐怕也无能为力了。30年代的国民党军分为多个派系,实力较强的是老蒋的黄埔系中央军,但都在红军身后追击。西康此时是原四川军阀刘文辉的地盘,1935年直接负责守卫泸定桥的国民党军也是刘文辉的部下24军李全山团,而不是中央军嫡系部队。这在客观上给了红军一个夺桥的便利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刘文辉本是四川境内的大军阀,有和后来的四川王刘湘争霸的军事实力。也正因如此,这两个同族亲戚1933年不出意料地爆发血战,最终刘文辉战败逃到西康,手上只剩下不到2万残兵。刘湘感念亲情,在刘文辉表示认输服软,并转变态度公开支持刘湘之后,他给刘文辉留了一条出路,让他留在西康经营此地,可以继续带兵。由于西康是当时中国最穷苦的省份之一,尽管刘文辉悉心经营了两年,他的队伍实力仍然不强,武器落后。各个旅、团也不满编,很多抽大烟的士兵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文辉不想和红军死磕,即便打也很难取胜。他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不违抗中央的围剿命令。怎么办呢?刘文辉命令李全山团数百人(一个团正常情况下1500人以上,可见刘文辉军力吃紧)拆掉泸定桥的木板,使红军看到光溜溜的铁索和对面的机枪后知难而退,这样就不用直接交手了,由大批中央军赶到之后再解决。既然这样,刘文辉为何不直接下令炸桥呢?岂不是更彻底?如上文所述,西康非常贫瘠,以当时的建造能力炸掉泸定桥再重建,既考验技术又耗费财力人力,刘文辉最终不舍得下这个手。

泸定桥也是刘文辉计划将来壮大重返四川的通道,势必要保存下来,不能为了堵红军而牺牲掉这个要地。所以李全山只是奉命拆掉了部分桥板,却留下了关键的13根铁索。事实上红军的22位突击队员就是依靠这仅存的铁索,勇猛地夺下了泸定桥。另一方面刘文辉部缺少重火力,封锁泸定桥的能力不足,最终导致红军成功夺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