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次大推力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進入測試階段,說明我國在技術層面已經基本解決了大部分問題,很快就會甩掉航空“中國心”的問題,但是在材料和設計方面我們仍然被西方遠遠甩在後面,在短時間內快速追上目前看來還不是很現實。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能夠很快見到裝備國產航空發動機的大飛機問世,到那時,我國纔算是真正步入自主生產航發的大門,依靠國內龐大的市場和人才儲備,我國的航發終有一天能夠問鼎世界之巔。

自從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以來,在航空技術方面的進展速度讓世界都感到羨慕。但是速度快歸速度快,我們在面對美俄這兩個老牌航空大國的時候,相比較之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美國爲F-35提供的F135發動機,推力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8噸。 就在最近,隨着CR929在中俄雙方的合作下穩步推進,我國又一國產發動機開始進入測試階段。據悉,這款國產發動機爲超大渦扇發動機,專爲我國的大飛機建設而研發,推力高達35噸。這也意味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擁有了“中國心”。 客機不同於戰機,動輒近百噸的起飛重量對發動機的動力輸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業飛行又對可靠性和壽命要求嚴格。在研發發動機的過程中,這幾個難點就像大山一樣橫在了我國科研工作人員面前。 航空發動機技術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首先就是材料,發動機在運轉的時候,葉片不僅要承受相當於四個小轎車的重量,還要能夠抗住燃燒室上千度的高溫,這些都對材料強度、熔點等指標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還有就是設計,航空發動機當中的複雜程度非常高,光是其中的電纜的總長度就長達數千米,一旦有哪塊設計有缺陷,帶來的後果都是災難性的。 考慮到航空發動機在國防與經濟當中的地位,我國在以前一直想研製出屬於自己的航空發動機。但是幾乎大部分國家都對我們進行了技術封鎖、材料封鎖,這導致長期以來我國的各類飛機只能依靠進口發動機來維持。這樣子的後果除了威脅到國防安全之外,每年大量的外匯流出也是讓人非常心疼的。 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國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決心,不斷地向發動機研究領域進行注資。國家層面的重視和科研人員的決心最終帶來了可喜的成果:我國渦扇-10和渦扇-15就是最好的證明。 隨着戰鬥機的發動機問題逐漸得到解決,我國又開始向大客機的發動機發起“決鬥”。之前在C919上被美國發動機生產商卡脖子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我國也並沒有幻想他們會爲國產客機發展帶來多大的幫助。 這次大推力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進入測試階段,說明我國在技術層面已經基本解決了大部分問題,很快就會甩掉航空“中國心”的問題,但是在材料和設計方面我們仍然被西方遠遠甩在後面,在短時間內快速追上目前看來還不是很現實。 但無論怎麼說,這也是我國科研人員和無數工程師日日夜夜辛苦的結果。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能夠很快見到裝備國產航空發動機的大飛機問世,到那時,我國纔算是真正步入自主生產航發的大門,依靠國內龐大的市場和人才儲備,我國的航發終有一天能夠問鼎世界之巔。

(狼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