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現在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最近突然在參加一次活動中表示:“至今回想起來,當初讀博士的選擇並不是一個慎重的經過充分調研和思考的決定。”

按理說,這位在大學期間就屢屢獲得清華各類頂級獎學金的學神,一定應該是一位對科學有着強烈的熱愛、天資過人且十分刻苦的人,在他履歷上所出現的種種,也恰恰表明着,他的高學歷爲他帶來了衆人的豔羨和萬里挑一的工作機會。他本應是“高學歷”的最直接受益者。

可正是這樣一位處在“學歷食物鏈”最頂端的天之驕子,竟然也在內心深處,隱隱懷疑自己當初讀博的決定是否正確。

足以見得學歷這件事,是盤旋在每一個年輕人頭頂,不知該如何抉擇卻註定躲不掉的一個話題。(想直接與留學申請名師對話溝通,制定屬於自己的留學方案嗎?掃描文末二維碼獲取 )

1:人生的岔道口

每一個面臨畢業的大學生,都不得不做一道終極選擇題,那就是畢業之後是該出國、讀研,還是直接找工作。

出國能開闊眼界,也會成爲履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可是當大批大批地人選擇遠渡重洋去求學的時候,“海歸”早就不如當年那般受人待見。更何況,在出國留學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只是靠着砸錢“買”個文憑,給自己鍍層金。

繼續讀研,是當下大多數人會選擇的一條路。可是在大街上研究生一抓一大把的社會里,研究生的工作待遇越來越無限逼近本科生。很多人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覺得讀個研之後就會好很多。後來才發現,研究生畢業,依然還是找不到工作。

於是我們能夠聽到越來越多的“讀研無用論”、“讀博無用論”。因爲似乎從“就業”這一指標來衡量,讀研和讀博能夠給我們的助力和加分,越來越少。

很多人想到這裏,腦子一熱,大腿一拍,就覺得不出國了、也不考研了,直接找工作!或者更加豪情壯志一些,直接自己創業!

然而冰冷的現實卻總是給人一記響亮的耳光。所以面對選擇我們總是那麼糾結,謹慎得如同第一次自己過馬路的孩子。生怕邁錯一步,便就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軌跡。

2:籠罩着每一個人的“學歷崇拜”

8090的一代人,從小生長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我們每天聽到的口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大多數孩子真實的童年記憶,依然是奧數、英語、寫不完的作業和上不完的課外班。

並不是說我們依舊在披着“素質教育”的外衣,行“應試教育”之事。我們必須看到許許多多的學校在發展素質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就當下的社會環境而言,純粹的“素質教育”,是不存在的。

我們不過是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上,儘可能地“素質”起來。因爲歸根結底,當試圖評價一個人的“素質”如何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去看的,還是他的成績。

你中學時代的老師是這種思維。你的父母是這種思維。用人單位是這種思維。包括你自己,也是這種思維。這是籠罩在我們整個社會的“學歷崇拜”。

在大多數人眼中,“學習好”、“學歷高”這樣的一個優點所散發出的光芒,幾乎可以掩蓋和照亮一個人身上所有的薄弱面、甚至是陰暗面。

經常能夠聽到兩個家長相互寒暄時的類似對話:“瞧你們家孩子多懂事呀,在家還主動幫你做家務。”

“哎呀,會做家務管什麼用,成績還不是一團糟。哪像你們家兒子,學習那麼好,人家纔是把心思花在點兒上了!”

只要學習好,不懂禮貌、不做家務、不合羣、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這些都可能會被原諒。

這樣的原諒不是平白無故的寬容。這種原諒背後的邏輯是:只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拿到高學歷,其他的一切問題,都能夠隨之而改變。就比如我們總覺得“學習好”的孩子就應該“更乖”、“更有道德”,所以當我們看到復旦學生投毒案、北大學生弒母案這樣的新聞時,我們覺得毛骨悚然。因爲這與我們的心理預期不僅相差甚遠,而且背道而馳。

還有一句話,在備戰高考的那些日子裏,也曾日日縈繞耳畔:“挺過了高考,你們之後所經歷的任何困難都不過是小菜一碟!”這句話恐怕是我聽過最信誓旦旦、美好又勵志的,謊言。

它給人造成一種奇妙的錯覺,就是人生所有的黑暗,都會止步於高考。邁過了高考這道坎兒,考上了重點大學,便從此走上了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我們就是這樣被矇在鼓裏,直到真的到了大學、接觸了社會,才發現高考不過只是人生一切真正挑戰的開端而已。面對高考,我們不用想那麼多,只要儘可能地把成績提上去;可是面對出國、讀研和找工作的選擇,我們一下子就迷茫了。每一條路都有花香碩果,卻也佈滿荊棘坎坷。我們不知道這其中哪一條,纔是自己該走的路。

3:左手右手,皆爲地獄

這樣的“學歷崇拜”帶來了兩個非常不好的社會習慣,就是我們總是給“高學歷者”過分的敬仰和期待,卻對“低學歷者”過多的懷疑和忽視。

在這種前提設定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拿到儘可能高的學歷,即使不讀博士,至少也要拿個碩士文憑吧?

就像在選擇大學時聽到的一句話:“958、211對於大學來說,是一道坎兒。”碩士文憑何嘗不是這樣?很多用人單位的應聘條件裏,一句“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就把多少人想要畢業後直接就業的想法,扼殺在了搖籃裏。

比這更加讓人心裏彆扭的是,很多人明明想明白了,願意畢業後直接就業,同時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卻僅僅因爲別人的評價,而選擇繼續讀一個碩士學位。各類高材生爛大街的形勢之下,似乎不讀到碩士,都熬不過過年回家時七大姑八大姨的盤問。甚至有熱心腸的阿姨想要幫你搭紅線,都會暗暗嫌棄你學歷太低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有多少人都是這樣半推半就地走上了讀研的道路啊。我相信那位提出反思的清華博士,當年也曾有過這樣的心理。

爲了成爲“別人眼中更好的人”,我們總是更加輕易地忽視了自己原本的需求。更可怕的是,那些在你讀研期間把你捧上天的七姑六姨,態度很可能在你畢業後發生三百六十度大反轉。

“還研究生畢業呢,每個月掙得還沒人家沒讀大學的掙得多。”

對於出國而言也同樣是這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過分的“學歷崇拜”會成爲錯誤的風向標,也化作無形的新枷鎖。

當我們熬盡了青春去追求一個學術夢想的時候,走出校園才發現,迎面走來的社會告訴我們,它笑貧不笑娼。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爲了不斷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而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時,你幾乎很難始終走在正確的路上。因爲別人對你的評價,永遠只關注當下的你;而只有你自己的思考,能夠思量到你的未來。

4:說到底,還是“按需所取”

在藍領掙得比白領多的年代,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必要費盡心力地十年寒窗?又或者說,如果我的終極目標只是“掙很多錢”,那我幹嘛非要追逐那一紙文憑?

細數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畢業後的工資可能還敵不過校門口賣烤冷麪的大叔,難免會讓人想要更加迅速地逃離校園、到職場中大展身手。

那麼“學歷”還是否有必要?那些用人單位,又幹嘛要用一道道學歷的槓桿,拒衆人於千里之外?

一個人的能力其實很難再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衡量,而用人單位面對衆多的應聘者,通過學歷來進行篩選,無疑最爲高效,也最爲靠譜。因爲一個人在大學當中所能學到的,遠不止是那些課本上高深晦澀的專業知識。大學的學習生活,鍛鍊着一個人本身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包括信息檢索、閱讀歸納、待人接物等等。而這些都是在工作中起着至關重要作用的能力。

所以,不要抱怨。因爲即使你是用人單位,你也會把學歷作爲應聘者的敲門磚。只不過,不同的學習階段和環境,必定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本科階段,得到鍛鍊最多的大概是一個人整體的統籌適應、自我學習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研究生和博士階段,更加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出國留學,則能夠給你開闊的眼界和思路、過硬的語言優勢等等。

那位清華博士的反思,大約也是想要表達,相比於自己讀博士所習得的能力在未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他爲了攻讀博士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顯得有些事倍功半。因爲或許他將同樣的時間精力投注到其他事情當中,能夠收穫到更好的效果。

面對人生的岔道口,恐怕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自己做出了足夠正確的選擇。因爲生活處處佈滿着未知,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料想,今天一個不經意的決定,會在經歷時間的蝴蝶效應後,對將來的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

出國、讀研、找工作,何路是歸途?這是擺在每個青年人面前,亟待回答的問題。逃避是沒用的,因爲你要明白,你逃不掉的。能夠將做出錯誤選擇的幾率降至最小的方法,恐怕就是我們在面對這道選擇題的時候,不應該有任何的“心理預期”。

不是畢業後直接就業,就一定能先發制人,獨領風騷;

也不是有了碩士和博士的文憑,就能在職場中所向披靡;更不是出國遊學一遭,回國就能被衆星捧月般敬仰……

拋開所有我們自己意淫出的想象,專注於每條道路本身,纔可能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也不必因爲過分緊張而舉棋不定,或許“選擇的對與錯”基於整個人生而言,本就是一道僞命題。對於兼具信心、勇氣和毅力的人而言,無論哪一條路,都終將殊途同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