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自知不久去世,便留了一封遺書給劉禪,對自已後事作了安排:說是將自己的遺體盛入棺木後,讓四個士兵抬着他一直往南走,槓斷繩爛,便是他的落葬之地。諸葛亮27歲時被劉備從隆中請出,到54歲時去世,他的後半生一直是兢兢業業,在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輔助劉備和他的兒子劉禪,苦心經營蜀漢政權。

後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在徐州琅邪邵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裏,誕生下一個嬰兒,他就是後來成爲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父親諸葛,當過秦山邯郡示。郡丞是協助郡太守掌管行政可法的官員,地位並不高,所以請葛亮的出身並非名門望族。
諸葛亮有三個兄弟、兩個姐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小的時候生母就病故了,大約在8歲的時候,父親諸葛理又去世了。從此諸葛亮一家子就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了。
諸葛亮27歲時被劉備從隆中請出,到54歲時去世,他的後半生一直是兢兢業業,在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輔助劉備和他的兒子劉禪,苦心經營蜀漢政權。他平生的志願,是由蜀漢來統一全國,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他沒有能實現自己的志願,就病死在戰場上。根據他的遺囑,把他的遺體安在定軍山(今陝西邊縣南)。定軍山地處蜀交界處,劉備和黃忠曾在這裏打敗魏軍,殺了魏國名將夏侯淵。諸葛亮選擇這個地方作爲墓地,而不歸張成都,說明他對這個戰場的懷念。諸葛亮在遺囑裏,對他的儀要求簡樸,只穿平時的便服,不陪任何器物,只依山造一小墳即可。他安葬的時候,後主派大臣弔唁,贈給他“忠武侯”的稱號,所以後來稱他諸葛武侯。
諸葛亮生前還給後主上過一個奏章,說他在成都有桑樹800棵,田15頃這是佔領益州後,劉備給他的一筆錢買的產業,一家人的生活的主要來源他自己在外任公,衣食都公家供給,沒有積蓄任何一點財產。作爲長期身居相的諸葛亮,在生活上能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在封建時代是不可多得的諸葛亮黃氏醜女爲妻後,成爲家庭內的得力助手,相傳“木牛馬”就是受黃氏的發製造的。但黃氏早年未生子,諸葛亮過繼其兄諸葛瑾之子喬爲繼子,請了顯家的公主,拜爲駙馬都尉,但諸葛亮對他管教甚嚴,外出打帶在身邊,常他頭艱苦的運輸工作。可惜諸葛喬25歲上就天了。諸葛亮晚年一兒子,在他死的那一年諸葛瞻8歲。他在給他的哥諸的信中說,葛瞻雖然聰慧可愛,但怕他不能成器後來蜀時,諸守城(今川綿陽),經過英勇搏鬥,死於戰場。他的10多歲的兒子諸葛尚,聽說父親亡,也衝入故陣死。這說明諸葛亮的幾孫們還是成器的,所以後世稱諸葛亮祖孫三代是“三世忠貞”。
諸葛亮病死前線的消息傳到成都後,朝野震功。不管是生前受過他恩惠的還是受過他批評處分的,都很悲痛,都認爲他的死對蜀漢是一大損失。爲了懷念他,經過大臣們討論,決定在他的墓地爲他立廟,以便察祀。後來當魏國大將鍾會攻下漢中時,還派人專門上定軍山掃了諸葛亮的,並下令嚴禁在諸葛亮墓地周圍放馬、砍柴。這說明諸葛亮以其崇高的思想品德,不但得到了蜀國官民的愛戴,也同樣受到了對國將士的尊敬。
爲了紀念他,先後有人在成都和陝西勉縣替他建造了武侯祠。杜甫有詩曰:“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林”。“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
前一首寫的是成都武侯祠,後一首寫的是勉縣武侯祠。至於他的墓地,不少人認爲是在勉縣定軍山,其實那兒不過是他的衣冠家。
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自知不久去世,便留了一封遺書給劉禪,對自已後事作了安排:說是將自己的遺體盛入棺木後,讓四個士兵抬着他一直往南走,槓斷繩爛,便是他的落葬之地。劉禪看了遺書,聽從了他的安排。
再說四個關西壯漢抬着諸葛亮的棺木從日升抬到日沉,又從日落拾到日升,整整拾了一天一夜,絲毫不見槓斷繩爛的跡象,便商量道:這麼抬下去,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將槓子、繩子抬斷,於是就將棺材就地埋了。他們回去欺騙劉禪說已將棺木抬到槓斷繩爛之處,將宰相理了。劉禪乍一聽,頗以爲真,後一想,不對,這麼粗的木槓和繩子,一二天時間怎麼會斷了?於是又將他們抓來發問。士兵經不住問,便一一招供了,欺君之罪,不能不殺。可殺了以後,再想了解諸葛亮確切的安葬之地,便無人知曉了。
原來孔明早已預見到,自己死後,蜀必將被司馬懿所滅,自己與司馬懿打了半輩子的仗,就怕死後不得安寧,於是便利用劉禪的思蠢,給大夥開了這麼一個玩笑!
可諸葛亮究竟葬在何處,就成了千古之謎了
歷史的發展常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諸葛亮半生苦心經營的蜀漢政權,在他死後雖然仍由他的信任者蔣豌、費偉、姜維的全力支持和經營,但國力日衰。在他去世30年後,終於被魏所滅亡。諸葛亮的事業在他死後雖然失了,但諸葛亮畢竟是一代名相,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和軍事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