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推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很荣幸今天顺利的看完李安「父亲三部曲」,赏片的顺序我是由后至前,与李安拍摄时间正好相反,先是《饮食男女》《喜宴》最后才是《推手》。我很欣慰的是,至始至终这三部曲都能维持水准,一步一步向上堆叠。

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很平和的状态,但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却感到一丝丝的悲凉。

看的越多,感动越强烈,他的电影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娱乐,更是再教育,再进化,再省思。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我觉得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在于简单。

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1、从李安说起

综观好莱坞电影,其电影题材五花八门,但主题都具有全球普适性。这些熟悉的主题,让全球观众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好莱坞电影。

而这些普世元素的使用,正是李安电影能获得世界广泛关注与影响关键所在。

从「父亲三部曲」到《卧虎藏龙》《色·戒》再到《断臂山》《冰风暴》等。这些影片无一例外都将中国传统文化、普世元素与西方文化合理化地联系起来,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伦理、情感、人性等属于全人类的主题以及对世界性主题的现代化表现。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推手》讲的是东西文化差异的鸿沟,也是世代交替间的隔阂。“家”这个观念在第三部曲《饮食男女》中根深蒂固,在《喜宴》中健全,在《推手》里萌芽落根,诉求的指向全都一致“父亲”这一难以定义的角色,“家”所包含的团聚、联系、关怀与组成,是社会化的惯性,“父亲”则可视为中心枢纽,地位举足轻重,纵使疏枝散叶终究得落叶归根。

在李安的电影里,隐喻是一贯的手法。

本片是以“太极拳推手”来为剧本描构的底图,中国的太极拳,不只练体也练用,讲求刚柔并济,顺势而解。

太极拳经里提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所谓走,意思就是对方来火烧,我以水化解,见招拆招;粘则谓自身不动如泰山,进而顺势让对方失去重心,以不变而应万变。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其实把这道理映射至家庭也适用,父亲的威严如刚,正是精神;父爱为柔,好比灵魂。这精神和灵魂于是凝聚就成了家。

体悟力量的行进方向,扭转重心的方位逻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顺势而为,反竖为直,正是《推手》所想表达的意境。

李安的电影始终都在不遗余力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影像呈现:

有关情感的话题,他可以将中西方社会中对同性的态度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用一种温和内敛的方式处理把握;在涉及宗教信仰的话题时,他不落俗套地将宗教问题安排在影片的细微末节之处,让这一较为严肃的主题变得更为平易近人。

而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把中国元素处理得更加利于国外观众接受,将影片中蕴含的普世情感与价值观体现出来,更为直接得到达观众的内心深处。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当然,《推手》无论是从美术角度的画面构图或镜头语言的多样化来说,还是从叙事角度的剧本结构和人物刻画而言,当年的李安还远远没有日后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那般炉火纯青。但在这部影片里,李安手法的老到却是一种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气息,如同李安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儒者形象。

《推手》是李安沉寂了六年多,经过了那漫长日子的煎熬后的第一部作品,厚积薄发,一举成功,为他的电影之路开了个好头。

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说,“拍《推手》前,我简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银行存折里只剩下43块美金。”可以想象他当时过着怎样窘迫的生活。

李安拍《推手》时一分钱没赚。因为当时所给资金有限,他的钱全部投资到电影中去了。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2、中国父亲这个角色

李安凭借《推手》已经展示出他对中西文化比较拿捏准确的端倪了。

片子一开始就是长时间的静默,父亲的无声太极配上美国媳妇工作打字的答答声,父亲打坐一派沉默的神情配上媳妇表情动作的不耐烦躁,一直到父亲微波热食配上媳妇啃食饼干的清脆声响...李安只用生活的情境不需言语,就将中西两方的不和谐表达无遗。

这整部片探讨的不只是东西方交流的隔阂,还有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下,父母和孩子的不善沟通等。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宽容,并不是每个人的专长,但却是父母对儿女永久的妥协。

打太极、写书法,父亲朱老做得每件事,都悄然无声。但儿媳玛莎还是坐立不安,两人虽然处在一起,却是面和心不和,平常完全没有交集,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说话交谈。

电影有意偏向父亲的角度,但在真实生活里,却是转用妻子角度去想。家本来应该是个令人放松的地方。尽管待在家中,玛莎却无法放松,还必须不断解决问题:自门外随风飘来的烟味、父亲随手朝外一丢,必须一根根捡回来的烟蒂、随菜刀起落四处飞溅的葱末、炒菜时弥漫整间房屋的油烟味、每准备一道菜,就用三四个盘子装备料,一团混乱的厨房...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对朱老而言,明明是太极拳教授退休,来美国跟儿子享福,却过得半点也没劲儿。递出去的肉块只有儿子愿意吃,媳妇、孙子都不赏脸。听不懂媳妇的话,只能自己妄加猜测。

镜头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彩色欢乐明亮媳妇与孙子互动的室内,对比老父深蓝寒冷烟雾缭绕孤单的室外。对言语不通、只身一人前来美国的父亲来说,唯一能诉苦的人只有儿子。妻子长期在家工作,人际萎缩,能谈心的也只有丈夫。妻子的坚持是外显的,老父的坚持是内敛的,双方对老公或儿子的关注,是拉锯的。

面对东西方文化冲击,唯二能顺利转换的关键人物:一个是孙子杰米,还太小不懂事;另一个则是儿子朱晓生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推手》的故事,其实处处都有李安自己的影子。他出生于家教严格的传统家庭,父亲是校长,深谙传统文化,也切身体会着在外华人遇到的社会问题。

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讲述伦理道德的社会现状观时,父亲是最好的载体。

其实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障碍,除了沟通的不畅、文化的差异之外,更多的是探知彼此的需求。否则就像老朱的儿子就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何自己拼命地读书、找工作,建立一个家庭,却还是过不上好日子?在这方面,《推手》就是极好的象征,它似把人推开,又似拉人很近,这近与远的拿捏,其实是家庭关系中最难把握的。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东方文化追求中立,强调包容和妥协,想必这也是李安借《推手》传递出东方文化品格和开阔的处世寓意。由于李安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中西理念视角,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再借朱晓生这一“矛盾”的儿子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对“传统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时的焦虑与压力。

但最终,李安为父权选择了一个尊严的下台方式。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父子关系的镜头语言和行为描写。《推手》也阐述了在西方语境下,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父子的尴尬,都被一览无遗的展示了出来。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3、中国式的家庭矛盾

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推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整个影片贯穿并构建于“冲突”。老朱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冲突,当然电影本身也是从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推向结局的。

这种冲突并非源自大量空洞的视觉轰炸,而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大音希声的语言艺术的力道。它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仅靠景深的双表演区和镜头的切换就很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矛盾所在。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在东方社会,常有的是公婆与儿媳不和的案例。

公婆媳问题常常取决于儿子这个中间人怎么去处理协调,片中的晓生只想到要尽孝,却没有做得很好,对妻子他希望他可以体解他尽孝的心情;对父亲却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要求什么,这样的做法是让两方的隔阂越来越大。直到玛莎因为压力过大胃出血后,孙子那一句无心的「你把妈妈弄坏了」,加上晓生担忧妻子对父亲不耐烦的回应,餐桌上孙子想吃西餐等总总事情,让老父亲开始慢慢的正视问题症结。

虽然玛莎出院后他有尝试释出善意,但一杯温暖的热茶放到变成冷漠的凉茶,怎么会不感到心寒。怕媳妇不高兴又要捡烟蒂而想走远点却不小心走失这一件事,让原本隐藏的问题全部爆发。晓生寻父不着引发的暴怒终于让玛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原本以为事情应该会开始转好,却不料儿子自做主张的替父亲牵红线,让老一辈的人脸面往哪摆,父亲最后心灰意冷离家出走了。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事情演变到最后上了新闻,才终于让晓生找到了父亲。在监牢门口,连美国警察都能感觉到父亲的可怜凄凉才让父子好好聊聊,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悲痛,他不懂他辛苦在异地打拼,为的就是圆满一个家,怎么会弄到这个地步?

片中陈太太有说一句话,“气要散,不能练。越练越伤。散了人才会舒坦。”

老朱懂了这句话的道理,也不强求了,他知道儿子的孝心,但他选择以柔克刚,退一步搬出来让晓生能顾全他自己的家庭,也能让晓生尽孝道

他说:“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

就像片名「推手」一样,主顺势而为,反竖为直,取得双方的平衡点,自己就不会倒也不会伤人。当初朱老离家出走时一人上下班的桑苍和累到无力打坐的抑郁,对照最后他一人开班授课的自信和重拾太极的精神,也能看出朱老对于在美国生活这一事,也算是找到了平衡解套的方式,不再只是认为自身漫无目标的生活在异乡。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相较家中窒息般的沉闷,陈太太的出现,无疑是乌云密布后的一丝曙光。

老朱空有一身好书法、好功夫,在不会欣赏的洋媳妇眼里,根本是对牛弹琴。陈太太那声“好功夫”,完全喊进父亲心坎里。在碰见陈太太后,老朱的丘比特之心就像活过来般。会害羞偷看她,故意现技,被陈太太批人来疯;为了等陈太太一通电话,守在话筒前面,从白天等到黑夜;只是几分钟拿礼物给人家就走,还特别慎重其事,穿西装抹头发;假装指导学生,然后顺手一指,“嘿陈太太你怎么来了?”

...

至于老朱和陈太太的后续情缘,李安自然就留给观众自己去想像了。整部片结局算是圆满,我很喜欢最后玛莎布置父亲的房间时挂上剑时,晓生跟玛莎解说教导太极推手那一段对话:“放松,不要抵抗,也不要断开接触。”皮影戏背景后两双手的角力与推托,形成一幅很美好的画面。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4、由「推手」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电影的开头,长达十余分钟没有对白的缓慢剧情,就将一个无法融入异国生活的老者的孤寂展现在观众面前。

老朱退休后原本生活已经缺乏色彩,而离开故土来到大洋彼岸,更是让这种哀伤加倍放大。语言的不畅和文化的隔阂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父亲与儿媳成为了最尴尬而最陌生的亲人。李安巧妙的用做饭时不同声音和画面组成的对比蒙太奇,菜刀切在砧板上的咚咚声和烤箱发出的叮叮声就像两人各自无法沟通的母语。将这个空间并不宏大的房间,隔绝成两个彼此无法交融的世界。即使他们坐在同一张餐桌前就餐,也不能让他们的距离拉近。

这其实就是一个中美文化差异的体现。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这种差异很好的体现在儿子朱晓声身上。

一方面,是物质追求和生存压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观念与美国婚姻家庭的矛盾。通俗地说,他试图用物质去解决问题,却发现没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他试图用情感热情去解决问题,却发现始终不能全部兼顾;他尝试用美国的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却发现内心始终是个中国人。

对于孝道,朱晓生的最终解决方式是荒谬的,他冒犯了中国人的某种情感禁忌——黄昏恋,这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戏剧高潮。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老朱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儿媳则是典型的西方人。儿子还算中西合璧,到了孙子这一代,除开肤色和并不纯熟的语言,已经看不出太多中国人的影子。这本来是一个已经逐渐融入美国生活的半移民家庭,但老爷子的到来似乎给这种融合的过程开了倒挡。

老朱懂功夫,闲暇时喜欢唱戏、下棋和书法。他身上的传统文化印记非常深刻,甚至有了些符号化的嫌疑。特别是他所身负的太极绝技。而本片虽然也有老朱用太极功夫大战黑心老板及警察的情节,但更多的,却是强调的太极拳的一种对练方式——推手。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这样看来,推手与现代交际舞有些相似,推手是在两名练习者之间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勾连,倒是像极了中国一句古话——近则不逊,远则怨。其实整部影片,其骨子里最核心的内涵,还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老朱父子、老朱与儿媳、老朱与陈太太这几组人物关系各有各的微妙,却都在最远与最近之间游走,如同推手般的暧昧难定。而老朱与孙子、艾利克斯和妻子这两对次要人物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映照着现实中的某些社会问题。

作为李安初出茅庐的第一部作品,就能将人物情感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不知道这是所谓天才的先天本领,还是李安在出道前的生活积累所带来的厚积薄发?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推手》在承认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并给出了一种“自嘲”意义的解决方式。

可以说,文化冲突无法用物质基础去解决,也不是意识形态所能跨越的。在脱离了两种文化交织的背景后,只剩下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诠释。

也就是说,文化冲突本来就不是根本性问题,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才是真正的问题。

由李安《推手》看中国家庭矛盾: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孝顺?

其实故事还隐约提到了很多东西,如同父子身上带着的浓郁的政治倾向,还有美国华人大杂烩的生存现状。但这些东西都被李安一笔带过,虽着墨不多,却仍然能让人从中看到导演的用心良苦。总之,以这样一部处女作登上国际影坛的李安实在是拥有了一个绚烂无比的开头。

而获得了除戛纳外几乎所有大型电影节最高荣誉的李安,也希望在今后的生涯里,继续着华语影坛至高的传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