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磨蹭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感受時間,感受按時間做事情的規律,如果強行阻斷這種認知,拖延的行爲反而更加嚴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自從你的寶寶有了和你交流的能力,你對TA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不準看電視”?“不準玩遊戲”?“多喫青菜”?“不要亂動”? 都不是。大多數爸媽都說,是這兩個字——“快點”。 每天早上睜開眼,許多媽媽就開始了與孩子的拉鋸戰,刷牙洗臉穿衣服,孩子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晚上回家寫作業,常常寫得拖泥帶水,沒有幾個小時下不來。 孩子就像《瘋狂動物城》裏那隻“閃電”一樣,讓你抓狂。

好像你自從有了孩子,就變成了一個“急性子”,什麼事都要在後面催。 你的嘴裏脫口而出的“快點”一點都沒有改變孩子的習慣,TA彷彿對你的催促自帶屏障,完全入不了耳朵。 案例 欣欣剛升入一年級,每天早上的“起牀戰”都讓欣欣媽媽頭疼。 每天早上,從6點開始做早餐,就開始叫欣欣起牀了,她滿口答應着,卻遲遲不見動靜,早餐做好,媽媽見欣欣衣服還沒穿好,着急地催:”再不快點就要遲到了!“ 好不容易出來洗漱了,刷牙,洗臉,梳頭,每一個環節都能再拖個七八分鐘。

好不容易匆匆喫了兩口早餐,終於能下樓了,走到一半,又想起昨天老師囑咐的手工作業忘了拿,於是只能回家去取,一裏一外又耽誤了十分鐘。 時間都被欣欣白白浪費了,只能媽媽在路上搶時間,偏偏早高峯的交通本來就很堵,欣欣遲到就成爲家常便飯。 我們首先要明白孩子爲什麼拖延,爲什麼做事拖泥帶水。 拖延有幾大原因,家長要明確 對事情不感興趣大人叫“拖延”,對小孩來說,叫“磨蹭”,刻意的磨蹭通常並不意味着懶惰,而是跟父母的一種對抗。 可能你命令他的事情他不願意做,他從心裏就沒有主動性。沒有基本的動力,做任何事都像是煎熬。 這就要父母給他一個“源動力”,比如他要出去玩,卻遲遲不穿衣服,就告訴孩子,“你穿衣服的時間浪費了,玩的時間就變少了。” 做事情沒有清晰計劃做事之前心中有明確的規劃,做起來總是比較得心應手的。所以父母應當幫助孩子養成制定計劃的習慣,讓孩子嚴格按照計劃上的時間點來安排作息。長期下去,孩子自己就會規劃自己的生活。

做事沒有條理性欣欣的例子說明,做事沒有條理性,是很耽誤時間的。如果在頭天晚上把一切需要的東西準備好,第二天就不至於慌亂匆忙。 父母初期可以給孩子制定做事的步驟,讓孩子知道,先把條理性理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都可以避免了。 沒有建立起時間觀念沒有時間概念是最重要的一環,對孩子來說,有意思的事情遠遠比上學重要得多,時間的意義並不清楚,當然就覺得浪費時間是無所謂的。 面對孩子“拖延症”家長要對症下藥 面對“拖延娃娃”,我們真的就無可奈何了嗎?除了說“快點”你還會做別的嗎?

1)不要總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被爸媽催促?現在長大的你,難道就沒有拖延的毛病嗎? 當我們嫌棄娃做事慢時,他們的內心戲其實是:“我覺得我已經夠快了呀”。 磨蹭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感受時間,感受按時間做事情的規律,如果強行阻斷這種認知,拖延的行爲反而更加嚴重。 2)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 在平時的對話中,就要加入時間的元素。比如“已經7點了,你該起牀了。”“8點的時候我們準時出門。”“你準備好了嗎?還有20分鐘車就要來了。” 爲了強化孩子對時間的印象,可以在家裏放置一個沙漏,或者時鐘,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時間流逝。 孩子磨蹭大多是意識不到時間的價值,浪費時間也不覺得可惜。讓TA認識到要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才能把事情有條理地做好。

3)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家長們大多覺得孩子自己做不好,總喜歡“代勞”,久而久之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心理,覺得“反正最後一定有人幫我搞定,磨蹭一會兒也沒關係”。 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計劃表,讓TA充分參與進來,而不是父母替TA完成。如果由於孩子的拖拉不能完成計劃,要自己承擔後果。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那個掌控時間的人,纔會提高孩子自身的自控自律能力。 4)改變說話方式,減少孩子壓力

語言是具有魔力的,正面的鼓勵總是比負面的埋怨,更能贏得孩子的心。當孩子有一點改變時,及時地鼓勵他,“你今天做得避昨天要好。”“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非常棒!”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看到自己每天都有進步,會更加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