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新消息報》網站近日刊登娜傑日達·波波娃的一篇文章,題爲《南極之戰,俄居於中國下風》,副題爲《俄羅斯關老站點,中國設新站點》。文章摘編如下:

  俄羅斯即將迎來發現南極兩百年紀念日。在這座龐大的冰川聚寶盆中,蘊藏着衆多的資源,如鈾、黃金、釷,其淡水更佔到全球儲量的80%。不過,俄羅斯需要這塊寶地嗎?在我們關停本國南極科考站的同時,中國的新站點卻在不斷增加。

▲困在南極的俄羅斯科學考察船(美聯社)▲困在南極的俄羅斯科學考察船(美聯社)

  地質學家和冰川學家都篤定地說,南極的石油儲備或有2000億桶之多!然而,莫斯科需要南極嗎?大概不是非常需要!並不那麼令人愉悅的消息從那裏接踵傳來:由於經費不足,我們暫停了“東方站”的工作,關閉了“列寧格勒站”,而後又暫時凍結了“俄羅斯站”。如今,我們在那裏只保留了5個常設科考站,而不久前其數量曾高達12個之多……科研撥款捉襟見肘!

▲東方站全景照(維基百科)▲東方站全景照(維基百科)

  如今,有30多國覬覦南極財富。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法國、土耳其、沙特等國對這片寶藏的訴求呼聲越來越高。

  不過,南極活動搞得最爲風生水起的當屬中國。目前,中國有4處常設站點,分別是崑崙、泰山、中山、長城。它們皆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在中國人繪製的南極地圖上,有用孔子命名的山峯、上海命名的高原、熊貓命名的冰川。中國還宣佈將在南極設立天文臺,並製造第二艘極地破冰船。此前,中國向南極派出的是“雪龍”號,這是購自烏克蘭的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前往冰雪覆蓋的大陸、運送必需的裝備及新鮮食物的,是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輕型飛機“雪鷹601”。

▲“雪鷹601”▲“雪鷹601”

  自1984年起,北京便致力於南極大陸的研究開發。如今,它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正在超越美國。華盛頓在南極建有3處科考站:南極點上的阿蒙森—斯科特、羅斯島的麥克默多站和南極半島頂端附近的帕默站。美國的極地工作人員數量突破了1100名,而俄羅斯所有站點加起來也不足百人。

  令人遺憾的是,在南極,我們非但沒有新建,而且還一直在關閉站點!令人最感沮喪的是,俄羅斯乃首個發現南極大陸的國家,如今卻落後於印度跟中國。

  ▲崑崙站隊成員在冰穹A地區展開國旗,身後是不同類型雪地車和展開的列列旗幟。(崑崙站隊 張楠 攝)

  我們的南極科考人員目前面臨的最現實問題是什麼?雪地汽車數量不足。他們需要新的棚庫來儲存食品。還有一些生活上的問題亟待解決,如南極沒有商店,只能用一些存放了數月之久的食物果腹!他們不得不拿冰窖裏放了9個月的蔬菜熬紅菜湯。我們也沒有中國使用的輕型極地飛機,每週可以運送新鮮食物。

  如今,各國的南極科考站變成了展示最新成就的櫥窗……德、英、法、阿根廷的成就無需贅述。俄羅斯只能敬陪末座。

▲“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在卸貨中▲“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在卸貨中

  34年的南極科考爲中國培養出了一支全面的研究團隊,建立了若干重要實驗室。相關科研工作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負責。地處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國家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所有極地科研項目都獲得了慷慨的撥款!中國的極地站擁有精良的設備,能在南極最深海處從事資源開採。

  北京確認,它還將繼續開設新的南極站,從事科研。然而,由於經濟實力受限,俄羅斯將繼續壓縮在南極的科研規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