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爲報仇而發動滅國大戰的只有伍子胥,伍子胥因爲父兄被冤殺而逃亡到吳國,藉助吳國的力量幾乎滅掉楚國,鞭屍泄憤從而完成自己的復仇大業,伍子胥在春秋末期是極爲明亮的一流軍事和政治天才,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縱觀他的一生稱得上知己的只有兩個人,一人是他的朋友,幫助他完成滅國復仇,另一人是他的對手,讓他的人生結局充滿悲情色彩。
伍子胥的朋友是孫武
孫武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著有兵法十三篇,在伍子胥的大力舉薦之下孫武得到了吳王闔閭的重用,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吳國過制定了西破強楚,南服越國,北上圖霸中原的大戰略,而西破強楚是首要任務,伍子胥和孫武聯手進行擾楚和疲楚的行動讓吳國在和楚國的對決中漸漸掌握主動權,六年之後伍子胥和孫武率領吳軍對楚國進行滅國大戰,五戰五捷,創造了三萬對戰六十萬而大獲全勝的輝煌戰績,縱觀整個春秋時代只有吳起指揮的陰晉大戰以五萬對戰秦國五十萬的戰績能夠稍稍遙望一下伍、孫二人的項背,之後還是伍子胥和孫武二人對越國進行作戰,迫使越王勾踐俯首稱臣,吳國從此成爲春秋時代的後起之秀,成爲一代霸主。
伍子胥和孫武二人在軍事上有着很強的默契,正是他們的相互瞭解使得 在對楚作戰中吳國雖然兵力上處於弱勢,但是能夠取得全勝,也就是在孫武的幫助之下伍子胥得以五戰而滅楚,將殺父仇人楚平王挖墳鞭屍,完成了復仇的目的。伍子胥和孫武二人算是英雄相惜,伍子胥舉薦孫武,孫武助其復仇,伍子胥是軍事和政治大才,而孫武更是軍事奇才,也只有孫武這樣的大才才能夠成爲伍子胥的知己。
伍子胥的對手是勾踐,知己也是勾踐
說伍子胥和勾踐是對手很多人相信,要說他們是知己估計很少有人會同意,但是對比他們的經歷我們會發現他們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那就是他們都是揹負着仇恨的人,伍子胥是父兄的血海深仇,勾踐是滅國之恨;另一方面那就是他們都是非常執着的人,而且能夠忍受着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勾踐作爲一國之主甘願作爲奴僕侍奉吳王,承受着他人的羞辱,回國後更是臥薪嚐膽,放棄了國君該有的尊榮生活,勾踐的心志確實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而伍子胥在逃亡的過程中歷盡艱辛,過昭關時因爲一時不能夠通過居然一夜之間白頭,伍子胥的復仇之心可見一斑;還有就是他們都是以滅國作爲自己的復仇目標,伍子胥在得知父兄被殺的消息後立誓要覆滅楚國,越王勾踐在宣佈臣服吳國前就和文種等人定下了滅吳的目標。
總的來說他們都是揹負仇恨勵志復仇而且心志堅強的人,這也是爲什麼在滅越之後伍子胥一再建議吳王殺掉勾踐的原因,而且在勾踐歸國後伍子胥時刻提醒吳王要防備越國,因爲有着相同的際遇所以他很瞭解勾踐,同樣勾踐也很瞭解伍子胥,知道吳國要是有伍子胥這樣的人物他的滅吳大計就不會成功,便不斷收買吳王寵臣來構陷伍子胥,最終導致伍子胥賜劍了斷。
知己是朋友,也可以是對手
如果說孫武是伍子胥朋友型的知己的話,那麼勾踐就是對手型的知己,作爲朋友尤其是有着同樣才能和志趣的朋友自然很容易成爲知己,但是要說真正的瞭解自己的還只能是對手,因爲對手無時無刻不在研究着你,有很多時候對手比本人更加的瞭解自己,歷史上的對手成爲知己的不在少數,比如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和司馬懿,而伍子胥的兩位知己有着不同的歸宿,孫武在伍子胥被殺後看到了吳王將來的失敗,便歸隱著書,而勾踐則是再接再厲一戰弱吳二戰滅吳,完成了自己的復仇目標,取代吳國成爲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