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颈鹤是高原生态变化的指示性物种,它的数量变化,反映了隆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隆宝先后与湖南东洞庭湖、四川雅江格、江西鄱阳湖、云南会泽、云南大山包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协作保护机制,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共建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保育研究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关系,一批批志愿者和更多人的关注支持日益投向这里。

黑颈鹤引吭高歌

巴桑才仁

最美人间四月天。高原的阳光融化了冰面和冻土表层,隆宝的沼泽和草滩重新恢复生机。繁殖季节到了,历经长途迁徙,黑颈鹤“guo-guo-guo”的叫声再次响彻这片高原。

你可能不知道隆宝,但应该会知道玉树;你可能不知道玉树,但一定会知道三江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那里有连片的沼泽和泉群,河流密布、湖泊众多,高寒生态系统独特而典型。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江源核心区,隶属玉树藏族自治州,1984年设省级,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这是青海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首个黑颈鹤繁殖保护地。

夏日的隆宝湿地 韦宝玉摄

有鱼有鸟的沼泽

“隆宝”是藏语,意为有鱼有鸟的沼泽。

在玉树州境内,从治多县西部的囊极巴陇,到玉树市的巴塘河口,长江上游干流称为通天河。通天河两岸河湖密布,益曲和隆宝湖即是其中之一。

益曲是通天河右岸的一级支流,流域内有隆宝湖。益曲和隆宝湖出口水流汇合,在马藏附近注入通天河。当地的土壤为高寒草甸沼泽土,冻融交替。溪流、泉眼切割草滩,形成无数浅浅的水洼和松软的草墩。恰是这些水洼、沙洲和小岛,给黑颈鹤等高原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1984年,隆宝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75.73平方公里、缓冲区16平方公里、实验区8.2平方公里。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典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等水禽及栖息地。

高原精灵黑颈鹤

藏狐 李理摄

全球唯一的高原鹤

地球上共有15种鹤,在我国分布的有9种,其中丹顶鹤和黑颈鹤主要产于我国境内,珍贵而稀有。

黑颈鹤是大型涉禽,体长约120厘米。头顶有裸露的红色皮肤,求偶期间会膨胀,颜色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有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湖滨、河谷沼泽和芦苇沼泽,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活动外,其他季节,黑颈鹤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

在国内,黑颈鹤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都有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繁殖,在西藏、云南、贵州等地越冬。

黑颈鹤是青海省省鸟,隆宝是已知繁殖黑颈鹤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隆宝,它被誉为吉祥的神鸟。当地牧民说:“只要黑颈鹤的叫声多,隆宝滩就会风调雨顺,牛羊就会长的肥壮。”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族人格外珍爱,认为它象征着高尚与纯洁。黑颈鹤被藏族称为“格萨尔达孜”,意为格萨尔王的牧马官。

从22只到216只

隆宝是闻名中外的“黑颈鹤之乡”,每年接待中外生态调研考察的人员达2万人次。

在当地,除了有每年春季迁徙而来的斑头雁、黑颈鹤,有赤麻鸭、普通秋沙鸭、普通燕鸥、绿头鸭、赤嘴潜鸭、白眼潜鸭等夏候鸟,还有大鵟、秃鹫、红腹红尾鸲等留鸟。

黑颈鹤是高原生态变化的指示性物种,它的数量变化,反映了隆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

隆宝的鸟类数量已由10年前的14目28科61种增加到现在的16目36科111种。黑颈鹤数量由1984年保护区初建时的22只增加到最多时的216只,平均每年保持在170-180多只,斑头雁也从原来的几百只达到1万多只,黑鹳、赤麻鸭、豆雁和其他鸟类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

随着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周边红外相机监测到雪豹、白唇鹿、赤狐、棕熊等各类野生动物,其中监测到500多只白唇鹿的壮观群集场面。

斑头雁与赤麻鸭 韦宝玉摄

人工巡护

人和鸟重建信任

2018年,隆宝建成全天候数字化保护监测系统,有了监测指挥中心,告别35年来靠单、双筒望远镜观鸟的历史。有了这套系统,加上10名湿地管护员的定期巡护,隆宝的野生动植物就有了保障。

人工巡护的路线并不长,只有18公里,高原、路险,即便是现在,借助交通工具,巡护一次也需要12个小时。

保护黑颈鹤等迁徙候鸟,以前防的是人,人们把黑颈鹤、斑头雁的蛋捡了去吃,或者拿去换生活用品、摩托车零件。现在主要防天敌,赤狐、野狗等野生动物不仅会偷蛋,还会捕食幼鸟。

这一切,现已极大改善。

黑颈鹤警惕性很高,但对牧民已有了安全感,有时候牧民路过,它都不会理睬。在隆宝,人跟黑颈鹤、跟野生动物已重建信任,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生物多样性监测

在水洼中游进的斑头雁

保护区能力提升

2019年,隆宝保护区实施确界立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立了科研监测信息共享平台。

2017年,隆宝保护区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保护区周边123户13.04万亩湖面草原,发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资金342.75万元,发放乡、村、社三级社区管护补助26.08万元。同时,签订乡、村、社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共管协议与牧户管护协议,保护区社区共管稳步推进。

2015-2019年,隆宝保护区完成了办公设施更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水鸟栖息视频监控平台等数字化保护区建设。

现在,站在隆宝管理站监管指挥中心,通过电子大屏可以近距离感受魅力隆宝、高原隆宝。在自然生态科普宣教馆,可以通过3个展区、4个主题,了解保护区的过往、黑颈鹤的故事。保护区有宣传片,有主题歌,有区徽,有宣传手册、折页和展板,还把鸟类和湿地知识送进校园。

隆宝先后与湖南东洞庭湖、四川雅江格、江西鄱阳湖、云南会泽、云南大山包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协作保护机制,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共建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保育研究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关系,一批批志愿者和更多人的关注支持日益投向这里。

(本版图片由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