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孩子風采展示或者是才藝比賽的投票鏈接拉票,早已成爲朋友圈“一景”,儘管有些牴觸和尷尬,但想到可以給孩子爭個名次作爲鼓勵,家長們不惜花上千元買禮物來“刷票”。但家長劉女士就沒這麼輕鬆了,兒子已經上小學,自己就有手機,自己忙乎着拉票,“投票活動是他們足球隊的展示,這些孩子約好了一起往上刷排名,我要是攔着,好像阻礙他們集體進步似的,打擊他積極性。

朋友圈常見的和孩子有關的拉票鏈接。

投票頁面可購買“禮物”刷票,價格從5元到100元不等。

“禮物”列表可見“某某人送了某某禮物”的信息,買“禮物”前三名會被冠名爲孩子的“守護神”。

父母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孩子風采展示或者是才藝比賽的投票鏈接拉票,早已成爲朋友圈“一景”,儘管有些牴觸和尷尬,但想到可以給孩子爭個名次作爲鼓勵,家長們不惜花上千元買禮物來“刷票”。一些有了榮譽感的孩子,甚至自己花錢買票。很多家長表示,在看到投票鏈接之前,他們並不知情,孩子莫名其妙就參加了評比。

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發起投票的主要是幼兒園、才藝培訓班等機構,商家不僅通過投票活動刷屏朋友圈做廣告,還能與平臺按比例分成家長們的“刷票錢”。

專家表示,拉票爭排名的現象會在無形中增加孩子的焦慮,這種焦慮往往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記者注意到,教育部門已陸續發佈通知規範這一行爲。

  爲給孩子爭名次 家長朋友圈“拉票”

不久前,吳女士爲了兒子在樂高班的作品展示評比中獲得好成績,天天在朋友圈和各個微信羣裏轉發投票鏈接,爲了拉票,她轉鏈接的同時發送一個微信紅包感謝大家支持。

即便如此,持續幾天的“拉票”效果並不明顯,孩子的排名被其他同學遠遠甩在後面。“按照規定每天只能投一票,要想票數多就得每天都有好多人投。老鄉羣、同學羣、家長羣、鄰居羣我都發遍了,都不好意思了。不僅僅我在拉票,孩子爸爸、姑姑、爺爺奶奶誰都沒閒着。”

吳女士說,花錢投票的事沒和5歲的孩子提過,“覺得他也不怎麼懂,再說就算真懂,也不能讓他知道這投票是怎麼回事兒,就讓孩子以爲是表現好得到的禮物。”

但家長劉女士就沒這麼輕鬆了,兒子已經上小學,自己就有手機,自己忙乎着拉票,“投票活動是他們足球隊的展示,這些孩子約好了一起往上刷排名,我要是攔着,好像阻礙他們集體進步似的,打擊他積極性。”於是,劉女士爲了幫兒子,也積極求助各種微信羣,“麻煩大家幫個忙,動動手指投一票”。

不過,除了積極轉發“拉票”的家長外,採訪中也有不少家長表示不會在意票數,更不會在朋友圈轉發投票鏈接,擔心“讓人反感”。

採訪中還有家長表示,參加投票得在平臺填寫信息,很多隱私就都泄露出去了,但礙於面子還是參與了。

  花錢爭排名 哪怕名次對應的獎品差

“拉票”沒法讓孩子脫穎而出,吳女士乾脆放棄“吆喝”,目光轉向投票頁面的“禮物去”。

所謂的“禮物”在投票頁面的“禮物”專區內可以找到,有皇冠、跑車、遊輪,價格從5元到100元不等,購買後分別可增加15票到300票不等。投票頁面上還有一個“禮物列表”的區域,上面隨時更新着“某某人送了某某禮物”的信息。

“不少親戚朋友爲了支持孩子都買了‘禮物’,這些能從‘禮物列表’裏看到,購買禮物價值前三名的會被冠名爲孩子的‘守護神’。我和一個名次很靠前的家長交流過,她根本就沒怎麼轉發投票鏈接,都是自己花錢刷,不用欠人情。”吳女士說。

投票排名靠前的孩子可以贏得名次,獲得獎狀,不同名次對應實物獎勵。比如智能手機、空氣淨化器、智能機器人等。但這些投票活動展示獎品時只稱是“平板電腦”“智能機器人”“電話手錶”“高檔滑板車”,提供品牌規格、實物圖片的較少。

吳女士花費了400多元買“禮物”將孩子的排名刷進前五名,但拿到手的智能機器人很劣質,“感覺上當了,但也無話可說,畢竟是自願花錢的。”

另一名家長杜女士,她轉發的女兒鋼琴培訓學校開展的風采大賽鏈接,是爲了獲得高票數後以折扣價格購買培訓課程,“如果票數能排進前5,兩萬多元的課可以打八折,一下省出四五千,所以花一千多元刷禮物很值。”

  ■ 追訪

投票發起者 可獲平臺返利

在一家幼兒園發起的網絡評選活動的投票頁面中,記者沒有看到比賽的具體項目和內容,只有參賽兒童姓名和照片。記者聯繫到參賽兒童家長之一劉女士,她稱該活動是由幼兒園老師直接設置的,具體要比什麼家長們都不知道,但比賽依照票數設置一至五等獎,以及三個等級的票數獎。

幾乎在所有投票頁面記者都看到大量廣告性的圖片和文字,多爲幼兒園、輔導班和課外培訓機構。

上述幼兒園也不例外,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搞這樣的活動不願意讓家長們破費,再三提醒不要花錢增加票數。“但顯然家長們還是在意排名,都花錢買。活動本來要持續半個月,現在我們計劃提前結束。”

不過,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更多發起投票的機構會與專業的運營公司合作,運營公司以“分紅”的形式將部分禮物款返還用戶,以鼓勵更多用戶發起投票。

“衆微互動”平臺的工作人員稱,用戶只要註冊一個賬號便可以免費創建投票活動,如果選擇關閉“禮物”功能,需要支付480元。如果不選擇關閉,想參與禮物款平臺分成需要支付1000元,收益平臺拿三成,用戶拿七成。“只要有人送禮物,平臺就將錢打入用戶賬戶,可以直接提現。”

另外一家名爲“全民微投票”的平臺操作流程類似,但收入並不是實時進入賬戶,“無法確定活動是真實有效的,所以需要在活動結束後提交銀行卡信息提現,七個工作日後到賬。”

■ 聲音

“拉票評比不可取,孩子可能受害”

中國心理學會臨牀與諮詢心理學註冊心理師陳東輝認爲,用名次比拼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孩子會覺得,優秀與否,自己的作品好與壞都是由外界評價決定的,一旦排名不好,會擔心遭到家長的批評,老師的責備,同學的取笑。這無形中給孩子增加的焦慮,往往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

陳東輝說,孩子爭名次以後,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他會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好學生,要做別人眼裏需要的那種人,戴上一副“面具”。臨牀上很多見,有的孩子表面看着特別光鮮,私底下卻很壓抑,自己都不知道爲何。

陳東輝覺得,家長首先要自我反省,自問爲何要做這個事,釐清自己的心態,再去引導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來自他人的評價是不可控的,就像有人愛喫米飯,有人愛喫饅頭,排名不代表你的優劣,要幫孩子正確面對外界的評價。尤其低齡的孩子,更要保護好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動機和原動力,要懷着興趣去付出辛苦和努力。”

朋友圈給孩子拉票爭排名也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關注。教育部門陸續發佈通知“規範”這一行爲。如浙江省教育廳發出通知,不僅對學校的投票活動嚴格限制,而且對社會培訓機構的投票提出要求,應事先徵得轄區教育行政部門同意。此外,學校(幼兒園)要引導家長和學生不參加各類社會機構組織的、面向學生(幼兒)的網絡投票評選活動。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徐丹

本版圖片/手機截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