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會師橋”舊址現貌

1934年5月,賀龍、關嚮應、夏曦等人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隊伍(原紅二軍團改編),從鄂西革命根據地轉戰至川東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帶,分幾路向黔東進軍。

1934年6月,紅三軍從四川酉陽南腰界、龍池、唐家溪,分三路進入松桃甘龍地區。

7月13日,松桃地區的羣衆正在地裏勞動時,只見一面鑲有鐵錘、鐮刀圖案的紅色大旗,在微風中習習飄動,耀眼奪目,羣衆不知道這些人是來幹什麼的?

緊接着,又見很多頭戴八角帽,身着灰色制服,纏着綁腿,穿布鞋或草鞋的人,或者騎着高頭大馬、或步伐整齊向前行進着,聲音響亮,把石樑這片土地的山水,都從沉睡中喚醒了。

當日,由於羣衆不知道來的是什麼部隊,都感到十分緊張。只知道他們是從彭水過烏江經德江,從沿河到南腰界,從永安過石樑而來。後來才得知,原來這就是人民的隊伍——紅軍。

10月15日,紅六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部分隊伍,前往沿河水田壩找到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團,並通報了紅六軍團的情況。紅三軍立即作出接應紅六軍團的戰鬥部署,在賀龍、關嚮應等的領導下,向梵淨山一帶前進,以迎接紅六軍團。賀龍把石樑場選作會師地點,其原因是:一是石樑地方勢力相對薄弱,民風淳樸,有利於軍民協作;二是石樑大壩物產豐富,羣衆殷實戶衆多,有利於擴充軍需;三是此地前有會龍山,進可攻退可守,後方有甘龍、永安蘇維埃政權作後盾,更有利於應戰。

10月17日,紅三軍從火燒橋、巖科壩、紅石板一帶經石樑到達印江的鎖口山,然後分兩路進發,一路經印江的烏溪、金廠,一路經松桃的川洞平、烏羅司、天馬寺到兩河口會合。

10月23日,紅三軍抵達松桃石樑場,與前一日就到達的黔東獨立師一道積極準備迎接紅六軍團。會場設在蔣家大田。黔東獨立師在龍家大田、圈馬河堤的路旁設茶水站,並在石樑簡家祠堂牆上書寫了“慶祝六軍團與二軍團會合!”、“打倒國民黨”等巨幅標語。石樑人民羣衆自覺組織迎接紅軍,村寨殺豬宰羊,水碾、碓子日夜轉過不停,加工大米,羣衆自發將家裏的雞蛋、鴨蛋、洋芋、紅薯、泡粑、苞谷、苞谷燒等拿來送給紅軍。

10月24日早上,旭日東昇,晨霧剛散,石樑場上便響起了嘹亮的軍號,軍旗飄揚,紅三軍從四面八方進入石樑會師大會場,等待紅六軍團的到來。紅六軍團從木黃進入石樑。賀龍、關嚮應在石樑場的風雨橋上迎接蕭克、王震和中央代表任弼時,他們親切握手,隨後一同進入設在僞區長何紹禎家的軍部。

時至中午12點左右,近8000名部隊官兵盼望已久的會師大會正式開始,賀龍和蕭克分別在會上作了講話,對當前工作作了介紹與安排,並要求大家休息好,整理好隊伍,擴充好物資。

10月25日凌晨,紅六軍團向中央發電報,彙報了會師情況及下一步行動方針。爲了便於指揮和行動,紅三軍恢復了紅二軍團的番號。兩軍成立了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駐地以石樑街上爲中心,上抵後大溝,下至潘家屯。石樑會師實現了兩支隊伍的力量整合,進一步增強了戰鬥力。 1977年7月,賀龍之女賀蘭英來重走長征路,來到石樑當時紅軍會師的地方。1983年,甘龍區委在橋拱上側面刻有“石樑紅軍橋”幾個大字,然後用紅油漆塗上色。

1985年7月,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製作了長約一米、寬約八十公分的木牌,上面寫着“會師橋”三個大字,並將該橋作爲文物加以保護。

如今佇立橋上,就會讓人想起那段崢嶸歲月。(松桃自治縣紀委監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