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年校庆之年的重要学术活动,经教育部批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高等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盛会——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伴随2018年北京金秋盛景,于11月2日至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

伊琳娜·博科娃在开幕式上致辞

大会围绕“新时代的美术教育”这一主题,聚焦全球美术教育领域里前沿问题,回顾、总结、交流中外美术教育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探讨世界发展变化格局中美术教育的使命任务,建构全球美术教育的合作平台,提升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

在开幕式上致辞

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114所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的校长、负责人及知名专家等近300位嘉宾。在大会设立的校长论坛、设计论坛、建筑论坛、艺术史论坛、艺术管理论坛和美术馆论坛六大板块中,校长论坛成为令人注目的焦点。面对美术教育的全球语境和文化条件,论坛呈现了一场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精彩讨论,也为深入探索和思考美术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与论坛外方主席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院长戈登·诺克斯共同表示:校长论坛以“艺术教育: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为主题,探讨世界在变动中,艺术在发展中,教育在革新中等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新时代美术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这次大会的总主题是“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在酝酿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考虑到,无论是思考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使命,还是放眼全球美术教育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首先认识自己所处的方位,这个方位既具有时间的涵义,更具有属性的涵义。

“时代”二字让我们有时间的紧迫感,更让我们对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和意义抱以理性的审视。中国古代画家石涛在谈论艺术时就说到“笔墨当随时代”,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时间是一种‘在场’(presenting)的存在”,都提示我们要看重时代的机遇和我们与时代的关系。

在中国,我们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时代。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正在走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放眼全球,我们也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成为新的特征。新思想、新发明、新技术大量涌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更推动我们对世界投以新的认知。美术作为创造性的产物,寄托着人的理想与憧憬,它的超功利性让人将之视为神圣的事业、精神的化身、文化的结晶,但它同时又作用于现实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以创新思维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都意识到美术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是中国社会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美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需求,美术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模式都需要更新观念与方法。二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快速到来,改变了知识生产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教与学两方面不再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主体间性”将成为我们实现有效教育的着力点,为此,我们要把视野更多从研究知识转向研究教育的对象。三是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逆转。艺术是文化的表征,视觉艺术的敏感性、直觉性、直接性更带有时代的文化印迹。只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才能激活思想,激发想象。为此,大会的主旨就在于聚焦全球美术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交流中外美术教育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探讨世界发展变化格局中美术教育的使命任务,构建全球美术教育的合作平台,促进新时代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

在中国文字中,“艺”这个字的涵义就是种植。艺术的发展就像树苗一样需要培育,艺术教育就是一门有关艺术的种植学,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服务人类、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创造新的艺术成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发展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

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的日子里,他给我们的老教授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希望我们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秀传统,特别提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这为中央美院和中国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教书育人就要怀以“大爱之心”,从事艺术创造就要具备“大美之艺”,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全面素养,让他们把艺术理想和奉献社会联系起来,把理性思辨和感性思维融通起来,把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这不仅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也具备把美术教育的意义扩展到整个教育的价值。

许江

中国艺术院校自主体系的建设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我和范迪安院长以及参会的众多朋友,都是伴随这40年成长的一代人。改革开放对我们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段时光,而是一次新的生命。我们曾有过荒漠一般的少年,有过逆境中自我救赎的奋斗,有过断崖式的转折与挑战。

当西方艺术界沿着当代思想界的某种叛逆和蜕变的逻辑而频现危机之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却乘着改革开放的急风骤雨而戮力前行。面对全球境遇与本土根性、传统艺术与新技术文化、人文关怀与时尚潮流砥砺撞击的汹涌大潮,扎根中国大地,树立自主发展的思想,预判中国美术回应时代需求的深度、锐度、广度的发展,广大艺术院校提出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发展策略与主张,共同构筑大美术学科发展的新格局。

2011年,国家同意将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并建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这一提升是国家的历史性决策,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体系建设提出了重要的自主性要求。

广大艺术院校积极响应,蓄势齐发,纷纷提出各自建设目标与主张。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自主体系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今天,中国艺术院校自主体系的建设正日益显现内涵活力,日益受到国际艺术教育界的关注。

论坛现场

回眸来路,在这个自主体系中蕴含着几个重要的时代性的精神特征。

第一,校园与育人的境域建构与哲匠理念。

今天的中国艺术院校的校园建设举世瞩目。在校园建设的背后,是人文山水的望境思想,是校园建设与心灵塑造同构的大学理念。望境的理念解决要让校园有山水,还在于学院课堂内外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国美院的新生进校接受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两支毛笔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让同学通过书写的体验,来了解中国的传统,同时,广大院校都通过实验工坊体系,通过各种社团的活动,各种学院的竞赛,形成生活中的望境,将山水的体察内化到日常学习中,将日常学习的体察凝聚在心灵提升中,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把握技艺者的人格塑造,贯通技艺与文思的艺者之道。

第二,国际与本土的双轮驱动与互动机制。

这个双轮驱动,是充满生机的发动机,策动着自主体系建构的资源性活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中,民艺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双馆相望,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西方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系和经典实物,看到传统江南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的技艺世界,这种展馆与教学、国际与本土相生相长,催生着学院学术的互动性机制,以宽广视野与优质内涵保证学院学术的品质与高度。

第三,艺理兼通艺科融合的语言研究与东方现在学建构。

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重要的智性范畴,它们各不相同。但在今天,新技术媒体正在改变人的感性方式,重新塑造人与人的交互关系和体验世界,由分科之学所带来的科艺离断正被新技术语言所弥合。科艺融合在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中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倡导,而且是最生动、最具创造力的专业设置,构成了整体教学的最前线。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通,紧紧把握怎么表现和表现什么的语言研究的双重内涵,着力东方主体关于文化自我研究的人文之学即东方学体系研究。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根源思想和时代沃土中重新生发的主体精神为基础,深耕创造者之无尽藏,铸炼艺术创造与教育的东方新体系。

回望40年,远望可以当归。从燎原野火,到葵园大地,从40年前的百人学校到今天的万人大学,从往昔的国油版雕,到今天的50多个学科专业及其链状互动的研究结构。这个巨大的变迁,这个自主体系的历史建构,是中国广大艺术院校生机勃勃的共象,是我们大家同生共赴的使命与理想。

李劲堃

利用国际合作 打造东方样式

30多年前,广州美术学院以一场教学改革掀起了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界,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变化。30多年后,中国又面临一个新的重大转变期,广州美术学院把革故鼎新的格局作为办学理念。

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是改革开放后引起中国巨大变化的另外一次重大改革,在构建国际重要湾区过程中,如何利用这样的机遇做好与国际合作的文章,是广州美术学院未来要走的路。在美术学的国际合作框架下,在21世纪以中国的东方精神作为积淀的文脉里,打造一种东方样式在美术学里发力。

中国美术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变化,另一个需要开拓的就是在庞大的艺术教育背景之下,如何做好艺术研究服务以及美术人才的分流培养,这可能是未来针对修复专业、文化遗产研究较为发达的国际学院合作开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广州美院在美术创作与修复专业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一种中国广东南部美学体系,共同构成21世纪中国美术重要的形态,从而在世界美术里产生影响。

短短30年,中国成为建筑以及其他各种设计发展的重要场地,已经在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智能运用在世界上大体同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将可能有一种革新的模式,如在稳定传统教育框架里产生出另外一个体系,即完全国际团队、国际合作办学的团队,在国际背景教育互融条件之下,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设计教育的另外一个起点。

庞茂琨

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的新转向

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向:

1.时代的转向,具体表现为人类已步入数字科技时代。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农业时代对应的是传统艺术,工业时代对应的是现代艺术,进入21世纪,人类正全面迈进数字科技时代。艺术的主流形态已然发生重大变化,人类的智慧创造更多地呈现为数字化成果,但另一方面,以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发展,有可能彻底颠覆我们的艺术形态。时代的转向急需高等美术教育面临新现实作出新的挑战。

2.社会转向,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渴望艺术为高品质的生活和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新的更丰厚的精神滋养。当下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心情、情感的表达,更要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共生。在提升城市品位、服务乡村振兴和推动文化再造等方面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主动回归社会、进入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

3.国际转向,主要表现为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在各大洲生根开花结果,共同谱写灿烂的世界艺术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艺术创新等领域引领风潮,中国社会和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均受到深刻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人类进入了全局性的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依托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便捷的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再次回到了世界的大舞台,与各大主流文明既有局部的冲突,更有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更加注重与世界各国艺术的交流互鉴,一方面向更多国家的朋友介绍中国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艺术传统和生机勃勃的现当代艺术实践,另一方面中国艺术教育与世界各国共同携手,交流与分享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许奋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新路径

当今我们身处一个精彩的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兴科技正在持续塑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中国的绿色发展带来了经济的机遇,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深耕阶段,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能量。

在这种新语境下,视觉艺术的形态、边界、接收途径也在发生着变化,科技的介入、材料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促使视觉艺术的边界不断广延,创作形式从传统的绘画、设计延伸到声音、色彩、文字、图形、影像及特效综合的交互艺术网络行为,艺术体验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感受,而是扩展到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交汇。作为永远在线上的新人类,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全面渗透,对于艺术接收途径也不再仅源于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等特定空间,而转向了网络时代的象征电脑、手机等。与此同时,快餐式的大众文化与娱乐工业对艺术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趋向于视觉化,视觉文化有凌驾文字、文化之势。视觉艺术探索领域从跨界到无界,这种视觉艺术新形态投射到教育领域,而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又造成知识扁平化和教育的普及化、终生化、国际化,这些正引起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变革。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新路径,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立体多元、融汇共进的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体系,是我们对于社会变革和文化演进作出的必要回应。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到来,当代视觉艺术文化受到各种功利、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责任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思维、习惯和艺术素养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教会学生人文社科类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社会学及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建构,提高其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制各种思潮的冲击,创作更多利于社会的作品,培养学生大爱的艺术情怀。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深入,在现代性学术体制下,注重中国特色古典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的影响,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避免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必需依托的这方水土。

今日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