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球上觀測,我們看到月亮、太陽、行星等在星空背景上不斷移動着位置,這其實是地、月、行星公轉運動的反映。在此我們不去計較當時的月亮是否的確在鬥牛,也無須臆測月之“徘徊”是不是舟楫浮動產生的錯覺,以文論事,此句描寫的應是月亮相對星空背景的運動。

那些藏在古詩中的月球“運動” 身邊的天文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才情並茂的先輩們留下了無數詠月名篇。例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等等,可謂篇篇珠玉,馥勝茗香。“詩言志,歌詠言”,古人詩詞中的月亮常常寄託着思鄉懷遠、高潔曠達、感喟時空等清幽的情感,多着墨於月亮的靜態之美。 描寫月亮運動的詞句,數量相對要少一些。如“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李白)、“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王安石)、“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蘇軾《前赤壁賦》)等。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上述3句詩文分別描述了月亮的3種運動。 “山月隨人歸”寫的其實是人行而非月動。人在行走時,近處可見物換景移,而月亮離我們極遠,它與人的相對位置幾無變化,因此我們看到月亮彷彿沒有移動,一直在與人同行。這是最常見的月亮“運動”,幾乎人人都有過這種體驗。古人還有“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宋·呂本中)等,也是如此。 王安石詩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則是月亮的週日視運動——因地球自轉而導致日月星辰的東昇西落運動。古詩詞中關於月亮運動的描寫大都屬於此類。例如“風生雲盡散,天闊月徐行”(陸游),以及月出(“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杜甫)、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張若虛)等,莫不如此。週日視運動速度較快,月亮位置移動明顯,容易被人們察覺。 蘇東坡“徘徊於斗牛之間”一句,如果不是細緻入微的觀察,斷不可能寫得出來。在此我們不去計較當時的月亮是否的確在鬥牛,也無須臆測月之“徘徊”是不是舟楫浮動產生的錯覺,以文論事,此句描寫的應是月亮相對星空背景的運動。 鬥宿即現在人馬座的南斗六星,牛宿位於鬥宿的東邊,相當於現在摩羯座的右角附近天區,它們之間相距20度左右。在地球上觀測,我們看到月亮、太陽、行星等在星空背景上不斷移動着位置,這其實是地、月、行星公轉運動的反映。月亮大約27.3天繞地球公轉一週,稱爲恆星月,因此我們差不多一個月能見到它在星空中走過一圈。細心的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把月亮經過的軌跡稱爲“白道”。 和週日視運動相比,這一運動要緩慢得多,月亮大約1個小時纔在星空中走過一個月面直徑的距離,至少需要觀察一個月才能一窺全貌。在《前赤壁賦》中,當晚從月出到月落,月亮一共走過了差不多六七度,大致是鬥宿、牛宿之間三分之一的距離。若非蘇子與客“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洗盞更酌徹夜流連,恐怕還真不易察覺。 當然,這並不是說古代文人鮮少知道月亮的這一運動,只不過是因爲其時間尺度要大大超過詩文創作或者詩中意向所描繪的時間段,文學作品中記述較少而已。 太陽每天相對於星空背景也有位置變化,一年變動一週,稱爲太陽的“週年視運動”,需要至少一年的觀測才能略窺大概。古人根據日出前或日落後的亮星和星座以及日月食等現象,找到了太陽在一年中所走過的路線,稱爲“黃道”,這其實是地球公轉運動的反映。 [ 責編:宮辭 ]

閱讀剩餘全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