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記》第25篇

《九座城市的科創朋友圈》

央廣記者管昕、劉軍

點音頻,聽更多精彩內容

8月13日 星期一 上海松江 晴

在上海的第三天,我們來到位於上海松江區的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一項項新技術、新發明,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這不,我就在一個叫全息影像的技術展示面前,駐足了好大一會兒。

在規劃展示館,集中展示了多項科技創新成果,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智慧安防等多個領域。而這些產品,均是在G60科創走廊的松江區域研發,進而走向市場的。規劃展示館運營經理謝小靜在一款無人售飯機面前,向我們介紹起來。

G60科創走廊規劃圖顯示,其已覆蓋9個城市,涉及三個省份一個直轄市

2016年,上海松江區率先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科創走廊。當時,這還只是一個區的事。而今,G60科創走廊已經像G60高速一樣,從松江延伸至長三角腹地,覆蓋杭州、蘇州、合肥等九座城市,涉及三個省份一個直轄市。上海彩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收穫了更多的成長和實惠。董事長孫利強說:

孫利強:“我們總部是在上海松江,過往幾年發展速度比較快,今年計劃擴建生產基地,但上海的土地資源比較稀缺,就遇到一些困難和障礙。由於長三角的一體化,很快嘉興市政府就爲我們預留了土地,在那裏建生產基地,從整個項目拿地到開工建設不足一個月時間。創造了上海的高新企業到嘉興落戶的最快紀錄。”

市場研發在上海,生產基地在浙江嘉興。這家公司成立於2012年,由北大清華校友共同創立,專門做光學材料的研發與製造,目前已在相關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藉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這家企業正在壯大。孫利強說:

孫利強:“沿着這個G60科創走廊,我們今年剛剛在杭州設立了未來光學研究院,主要是吸納更多的高端人才聚集在杭州,致力於前沿光學材料的開發。”

以科創走廊爲引領的長三角一體化,讓彩丞這樣的企業,降低了土地、人才等市場要素資源的配置成本。在孫利強看來,這也讓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孫利強:“長三角地區有很多優質的人才資源和生產要素資源,但過往這些資源分屬於不同的行政主體,缺乏流動和整合,但是長三角一體化以後,這些要素資源開始快速的流動和對接。”

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內,一款3D打印機吸引了不少採訪團的記者駐足(央廣記者管昕攝)

G60科創走廊的發展,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裏,先後經歷了1.0到3.0版本的升級。簡單地說,就是其覆蓋的範圍從3個擴大到了9個城市。版本的升級,背後是怎樣的發展邏輯?松江區副區長陳小峯告訴我說:

陳小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使上海更好地把人家需要到上海來進行要素對接的引進來,真正形成共建共享的平臺。這一類的制度設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的佐證和案例。”

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內,一名記者正在體驗無人榨汁櫃機

以科創走廊爲核心的長三角一體化,釋放了上海松江的優勢,也彌補了其發展空間不足的短板。今年7月,覆蓋範圍內的九個城市在松江設立聯席會議辦公室。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松江區副區長高奕奕說,一系列服務企業、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舉措,正在這裏探索推進。

高奕奕:“通過互聯網進行企業證照辦理,不見面審批。準備今年九十月份,就要發出第一張全國跨行政區域的、也是G60科創走廊第一張異地證照。”

科創走廊2017年已經創造了不錯的經濟數據 (央廣記者管昕攝)

一組光鮮的數據,惹人羨慕。2017年,松江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8家。目前已經有12家百億級的項目,累計可實現投資1467億,一個龐大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在G60科創走廊已經形成。上海市政府副祕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說:

馬春雷:“如果把國際的競爭與合作,比作一場奧運會比賽的話,像上海這種單個城市參加的比賽就是個人項目,而城市羣的參與就是團體項目,團體項目的含金量更高。而在城市羣聯動發展的過程當中,怎麼樣能夠各揚所長,又有不同的定位,各有特色,這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松江區2018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圖(央廣記者管昕攝)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爲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是全國最重大的產業集聚區和城鎮密集帶,也是中華民族的經濟大動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新形勢下如何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平衡?

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多位記者,從雲南出發沿江而下,歷時近一個月,全媒體、多角度呈現變化中的新長江,大型主題採訪《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同步推出。我們的記者將動態記錄採訪過程中親歷的人和事,以《長江日記》的形式記錄長江沿岸的新變化。

系列回顧:

央廣記者:管昕、劉軍

編輯:周文超、 柴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