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秋收秋種都已經結束,農村進入了一年中的農閒季節。很多人選擇出外打工,再掙點錢好過年。

夏邑縣孔莊鄉段莊村王如意、王劉記和王春雨都是村裏的貧困戶,也都分別到商丘、拉薩和北京去打工了。

但不同的是,爲了幫助他們儘快脫貧致富,是村裏派他們去村農業合作社在這些城市開的體驗店去幹活的。

說的有些繞,還是讓記者慢慢給你捋捋吧。

一切還得從段莊村的第一書記劉超峯說起——

目的正好不謀而合,劉超峯的幹勁更大了。

其實,劉超峯早已經對全村情況進行了詳細摸底,仍有82戶貧困戶亟待脫貧。

他提出了全村全面脫貧奔小康計劃:針對大部分貧困戶,農忙時可以在流轉的土地裏幹農活,不出村就能打工掙錢;他還免費提供種子、技術讓貧困戶在自己的耕地上跟着種植富硒農作物,並回收;統一培訓技術,統一提供原料芝麻,並免費使用“硒壤”和“石磨谷香”兩個商標,走向全國,進行石磨香油製作銷售。目前,該村已經有100多戶,農閒時分散在全國各地,靠加工石磨香油掙了大錢。

而像本文開頭提到的王如意,年歲大了,又沒法乾重活,就讓他們去體驗店幫工,也掙一份工資。目前,在三地體驗店的員工基本都是本村村民,貧困村民就有18位。

劉超峯常提到嘴邊的一句話是:爲食者造福,爲耕者謀利,計劃下一步,將在更多城市開石磨谷香體驗店,走進更多城市的高檔小區,讓更多的市民喫到夏邑原產的綠色健康的富硒農產品;安排村裏全部貧困戶都去幫工掙錢,同時鼓勵村民股份制參與,分享公司發展的紅利,讓他們永遠摘掉貧窮的帽子,實現共同富裕。

“這是我的責任,我一定要幹好!”劉超峯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劉超峯曾是孔莊鄉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員,2007年,隨一波創業鍛鍊潮,他停薪留職去了西藏。期間,他幹過醫生,因語言不通轉行做起了工程。由於他人實在,並善於鑽研,很快贏得了工程方的信任,生意也做得順風順水,他在西藏工程圈也樹立了良好的誠信品牌形象。

但這時候,劉超峯卻作出了一個令很多人都很意外的決定:回家鄉做點事,做點能幫助鄉親們致富的實事!

大家不理解,在段莊村,劉超峯家並沒有其他直系和旁系親屬,是農村說的“單門獨戶”,即便不做什麼,村裏也沒人會說什麼。

但劉超峯說:“就是一種責任感,感覺村裏的老人、孩子我應該去幫助。”

於是,2014年,劉超峯迴到家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爲村裏修路:把所有家門口都通上水泥路。這個舉動花去了他30多萬元,他沒讓村民出一分錢。當時,村裏有人組織了捐款,要大家共同承擔修路款,劉超峯把錢一一都退給了村民。

夏邑是長壽之鄉,土地富含硒,適合高附加值農作物種植。他就流轉了村裏600多畝土地,種植富硒小麥、富硒玉米、富硒西瓜等農作物,定位就是:以健康爲中心,以富硒爲亮點。

爲此,他找了多位農業科技專家和一些高校、科研機構,並與夏邑籍的北大畢業生劉京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技術方面有了保障,富硒作物種植逐步走上了正路。他成立了商丘富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夏邑康健生態種植農業合作社,並註冊了“硒壤”和“石磨谷香”兩個商標。他先後在商丘、北京、拉薩開了石磨谷香富硒產品體驗店,夏邑原產的富硒小麥、芋頭、玉米、紅薯等成了城裏人追捧的美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