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過分看重一次性的利好或者利空。

近來,某股票大漲百分之三十,原因是該公司突然發現它手持的另外一家公司的股票突然大大升值。僅這一項資產的價值就已經高於該公司的總市值。也就是說,其他業務都是免費送給投資者的。“這股票真正便宜”。於是,大家蜂擁而入。可是,大家沒想到,這個公司的主營業務還是馬馬虎虎,沒有多大前途。況且,大家忘記了問如下三個問題:該公司會不會(和能不能)把手持的股票全部馬上賣掉?即使賣掉了,會不會全部分紅?如果不分紅,那些錢會不會被其它平淡的業務浪費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 某公司贏得了一項大合同,股價便大漲,而大家忘記了問這個合同的的真正好處以及長期可持續性。一次性的稅務優惠,成本下降(比如裁員),或者產品價格大漲,也經常被股民當成永續性的好處。一個成功的併購(可能純粹是靠運氣)也會被投資者誇大。看市贏率時,也過多地看眼前的比率, 而忘記了過去的比率,和未來可能的比率。 “市政府高度重視某公司” 經常被股民當成是利好。可是, 大家容易忘記一句大實話, 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或者行業並不怕打壓, 而只有壞公司和壞行業才需要扶持。而且, 扶持是不具有持續性和放大功能的, 比如, 今年政府補貼一億元, 明年兩億元, 後年3億元?? ……

第二,我們過於看重名人的效應

因爲某某名人買了某個股票,我們就跟着他買。但是,這位名人也許並沒有做過研究,也許這項投資是個錯誤(連巴菲特也時有錯誤)。有些時候,這項投資也許是明智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三個月後這個股票跌了百分之三十,我們就把它賣了。而那位名人堅持持有了兩年,賺了一倍。在有些IPO的認購中,有些名人礙於面子(或者一時頭腦發熱)認購了新股,零售投資者便爭先恐後。

第三,我們容易忘記企業的業務控制能力。

在香港上市的不少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裁經常在香港居住或者與投資者見面。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他們跟國內的業務會不會脫節?跟拉丁美洲,俄羅斯或者蒙古的業務會不會脫節?如果一個企業的業務遍佈全國幾個城市甚至幾十個城市,那麼公司高層究竟住在香港,還是北京或者西安都是一樣。問題出在有的公司的高官太關注股價,而慢慢忘記了業務,業務開始下滑。長期授權(假手於人)的結果就是下屬自建獨立王國。去年,某公司的香港總部決定由另外一家公司合併。協議剛公告,下面幾個附屬公司的高層就開始造反,連公章也不肯交出來,也不配合對方公司的盡職調查,甚至連財務報告也拒絕做。還有,有些公司本來就是後門上市, 公司有了兩張皮。雖然他們內部有溝通,但畢竟時間長了,兩邊各說各話。

第四,我們喜歡忙碌的公司。

有一種公司很忙碌: 不斷髮行新股票, 債券或者可轉換債券, 而同時又分派不錯的現金紅利。這實際上是耍弄投資者的一種雕蟲小計,但很多人被迷惑。還有一種公司不斷兼併收購, 過了一年兩年, 又陸陸續續把它們賣掉。買的時候有故事,賣掉的時候也有理由。這樣的公司的股價會高於安安靜靜的公司的股票。投資者還有一個偏好: 喜歡愛動的公司, 而忽略安靜的公司; 喜歡IPO公司,而忽略老公司。這很象香港居民喜歡買新樓, 而不愛舊樓一樣。

第五,我們期望過高,反而導致回報率過低。

理論上,股票市場的中長期回報率與宏觀經濟的增長率應該差不多。在當今這個年代和這個世界,那就是百分之四到八。其實,美國股市,日本股市和不少其它股市在過去十年的回報率是負數。大多數基金在過去十年和15年的回報也是非常低的。當然,每個人都認爲自己很聰明,能夠比大多數人做的高明,但結果不見得總是如意。如果你告訴一個零售投資者,他的中長期投資回報率只能是百分之四到八,他會很不愉快,或者嘲笑你:沒可能那麼低!

我們的期望太高,反而導致結果很差。我們買了股票以後,往往還沒來得及讓公司的基本面得以改善,或者讓資本市場認識到公司的優點,就急不可耐地賣掉了。比如,股票半年後還沒漲,甚至跌了,我們便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另外,我們太容易愛上另外的股票,於是不斷地搬遷。有研究發現,多數股票和整個市場在中,長期內的大漲,或者大跌都集中在某個很短的時間內(也許幾天之內)。也就是說,你如果沒有耐性,買來賣去,也就很可能正好錯過那大漲的某幾天。反過來,你會說,你也可能正好躲過了股票大跌的那幾天。但是,你怎麼知道你的運氣就那麼好呢?我想起一個有趣的例子:在新加坡等出租車不容易。我在某個位置等了十分鐘,開始不耐煩。於是走到另一個路口去碰運氣。可是,我剛剛走開,在我後面排隊的人就等到了車。我在新的位置又等了十分鐘,還是嫌出租車來得太慢:也許這個位置還是不好。如此反覆,半小時以後,我還是沒有等到車,而那些本來在我後面排隊的人們都已經回家了。投資就象等出租汽車一樣, 就象守株待兔一樣。

第六,過分輕信公司和專家。

多數投資者都犯過(也許經常犯)這個錯誤。我們輕信公司的概念,故事以及媒體的報道,所以投資太輕率。公司高管可能撒謊。或者,他們雖然沒有撒謊但是他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低估了面對的困難。很多投資者虧錢是因爲他們輕信股評家,分析員和媒體。而這些人發表意見之前未必做過認真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