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呼伦贝尔林区曾经特有的风景:柈子垛

草原明珠海拉尔,建城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一座城市的兴建必然是临水而居的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敏河、海拉尔河从草原上缓缓流淌而来一座城市,因为水而有了生机一座有水的城市,因为有了桥梁而有了活力海拉尔,这座充满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正是靠一座座桥梁搭起四通八达搭起了它的现代化一座座横亘伊敏河的桥梁也承载了多少海拉尔人心中的回忆中央桥是海拉尔的中心大桥两岸是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形象的窗口站在中央桥上伊敏河两岸风景尽收眼底海拉尔城市风光一览无余俄蒙风情、多元文化造就祖国正北方、亮丽风景线哈萨尔大桥始建于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座大跨度双索面独塔斜拉桥马头琴造型傲然矗立,尤如擎天立柱60根银色斜拉索似银弦奏乐,演绎天籁之声整座桥梁气势雄浑、壮观豪迈哈萨尔桥是海拉尔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海拉尔城市一张亮眼的名片

小时候的林区,最能映入眼帘的就是大街小巷排列的整整齐齐的柈子垛,绝对是林区一大特点,也是当时的一道特有风景。

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对森林资源进行管控和限制采伐,东北林区居家的燃料主要是木材。所以,柈子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头等大事,也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柈子垛也就不奇怪了。

那时谁家的柈子码的整齐而且数量多,会被称为过日子人家。

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过去做饭一直都是烧木材为主。柈子垛就成了随处可见的风景,有的码的是方垛,垛顶起脊,用薄木板油毡纸当瓦,防雨防腐。有的是长垛,码在庭院周围,充当围墙。那时,每家都有十几甚至几十立方米的柈子垛。

码柈子垛之前需要截木和劈柈子,就是把树木加工成柈子的过程。近水楼台先得月,记得小时候在山上林场,那时烧材选用的木头都是疤节极少好劈火旺的松木,桦木也有,把它们锯成一段段的短木后,就该劈柈子了。

这劈柈子是林区人的必修课,不仅要有力气,着实还需要有点巧劲,如果劈不准,敲在斧柄上,就会震得胳膊发麻,如果力气不够,斧子就会卡在木头缝里拔不出来。

几十年来,林区居民已经习惯了烧木材,每年秋冬季节,都要备足一年的木柈子做烧材。这些烧材一部分来自采伐剩余物,但大部分都是砍伐树木。

柈子垛是林区的一道独特景观,也是一道令人悲哀的景观。据测算,林区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烧材至少要消耗六立方米木材。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区居民已经尽量使用采伐剩余物枝桠取暖做饭。另一方面,林区楼房的不断增加,集中供暖,林区的柈子垛已经大量减少,而且正在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

但是,那尉为壮观的柈子垛,还是在我们的记忆中难以抹去,那毕竟是一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和产物。

柈子垛承载了多少儿时的记忆,看到图片都会依稀闻到淡淡的松香,听到噼噼啪啪燃烧的声响,那是对林区家乡的思念!

在林区人住楼的多了,住平房的也大多数烧煤,但柈子做为架火柴却少不了。停伐以后,林区的烧材停止供应了,柈子垛以后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

这些柈子一冬天就差不多能烧完,因为那时教室还是土房、板房,取暖用铁炉子,炉子烧起来一天不断火,从早烧到晚。铁炉子热得很,但是取暖一点也不均衡,靠着炉子的同学热得要命,靠墙的冻得要命,每天点炉子时还呛得要命,炉筒子封闭不严就冒烟。

柈子应该是林区特有的词汇,意思是劈开的大块的烧柴。柈子垛也应该是林区特有的风景,把圆木截成一段一段,林区的人叫“一轱辘儿、一轱辘儿”,然后劈成大块、小块,再码成墙一样,或垛成小山一样,做冬季采暖的储备。

大兴安岭的柈子垛,是多么寻常,家家都有。小的时候,我们都上山拉过柈子,也劈过柈子,把柈子码成垛。码柈子的时候,父母总说要码好点、码齐点,还说谁家谁家的柈子垛码的漂亮,一看就是勤勤人家儿。

现在看我们林区人的柈子垛,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就如同农村的人要囤粮食,大兴安岭的人们必须要囤柈子。儿时的记忆中,每家都有大片的柈子垛。

还记得上小学时,教室旁的草甸子里满满的堆了能装下几个教室的柈子,同学们经常在柈子垛里玩打游击,甚至还把柈子堆中间掏空,码成“碉堡”。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区的木柈子垛大量减少,并且正在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木柈子垛还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难以抹去,那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

来源:梦幻兴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