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人們眼中,成都有太多的標籤,休閒之都、天府之國、大熊貓、都江堰……它位於西南內陸,但它卻並不閉塞,反而比很多沿海城市還時尚、前衛,它也是一座新興城市,成都真的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一樣:在那座陰雨的小城裏,我從未忘記你,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

很多外地人到成都首先都想去體驗一下成都人的生活,而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自然就是去市中心最熱鬧的公園,那就是人民公園,老成都人叫少城公園,一個成都人扎堆,外地人稱之爲網紅的地方。成都人民公園佔地112639平方米,是一座免費的開放型4A級公園,這裏面可以看到成都文化、成都人的娛樂方式和他們對生活的定義,而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這裏面的一所百年茶館,相信很多到過成都的人都知道那就是鶴鳴茶館。

鶴鳴茶館,是成都傳統老茶館之一,民國時期公園內有六大茶館,有近百年曆史,而鶴鳴茶館是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茶社,裏面的建築還保持着川西民風的風格,茶館的一對大柱子上有這麼一對燙金對聯:“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喫一盞各走東西。”意思是說來此喝茶的人不僅僅是奔着那一茶一水,大多數人是爲了來擺龍門陣、閒聊的,或者在這裏悠閒的眯上一會也是不錯的。

曾經茶館裏的人大多是“三教九流”之人,人們在這裏談天論地,打聽各路消息,或者是在這裏拉家常,成都人都知道的李伯清就是從茶館走出來了“假打”人,也就是說書人。

其實,四川人喝茶很有講究,用“蓋碗兒”,由茶碗、茶蓋、茶船子三件頭組成,蓋爲天、託爲地、碗爲人,喝茶又有五道程序,依次爲淨具、置茶、沏茶、聞香、品飲,如今的人喝茶基本是一杯清茶直接下肚,早已不知道品茶是爲何,而茶館沖泡蓋碗茶的動作,對遊客來說已成了一種藝術之美,優雅的動作倏忽左手一揚,右手一甩,揚起茶壺,蜻蜓點水,摻得碗碗冒尖,而且不會濺到碗外,如今這樣的絕活已經很少了。

隨着茶館生意的越來越好,人也越來越多,就衍生出很多買賣,賣糖人、賣小喫、掏耳朵、講評書、打快板、耍猴子戲、畫畫的、賣藝的人層出不窮,這就成了成都文化最典型的縮影。

其實在人民公園喝茶只是一部分人的享受,裏面有一座紀念碑,是爲了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四川愛國志士發動的保路運動中的死難者而修造的這樣一座紀念碑,碑高31米,爲磚石結構,由碑臺、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組成,上面的字體是由當時四川的書法家用楷、草、行、隸4種字體書寫,百年時間匆匆而過,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衰與興,也見證了過往的歷史和失去的年華,它矗立在這裏告訴後來的每一個人,不忘歷史,牢記使命,沒有先輩的付出,哪有後來人的享樂。

在人民公園的深處,有很多大爺大媽在這裏高唱紅歌,其實這些歌唱者大多是成都退休下來的老一輩歌唱家,絕非一般普通唱歌者。裏面還有一條專門供人們相親的巷子,密密麻麻全是相親招牌,而且這些人基本都是高管或者白領人士。在廣場上,書法愛好者在地上奮筆疾書,小型遊樂場讓小朋友在此玩的不亦樂乎,池中的錦裏在人們的餵食下自由的翻滾着、游來又游去;老人們坐在廣場一角用着地道的四川話在交流着,池中的荷盡情的綻放着。這一道道風景線已經構成一幅成都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恬淡閒事不過如此。

老舍先生曾在《茶館》中寫道:“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這裏歇歇腿,喝喝茶,並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縴的,也到這裏來。那年月,時常有打羣架的,但是總會有朋友出頭給雙方調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喫碗爛肉面,就可以化干戈爲玉帛了。”這一段對喝茶描寫的惟妙惟肖,儘管歲月已早已流逝,但我們彷彿能穿越歷史看到老成都人以前的生活大抵如此吧。

成都人愛喝茶,愛擺龍門陣,泡上一碗蓋碗茶可以在這裏待半天,世界瞬息萬變,但卻無法阻擋歷史的前行,希望後來的成都人能保留這一份傳統,希望過往的路人能深深體驗老成都味道的悠長茶香,就如唐代詩人盧仝《七碗茶歌》中所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四碗發輕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可否可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