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幾個號稱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日本學者,得意洋洋地對外宣稱:

  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

  

  ▲日本奈良東大寺

  日本人的言論,讓國人顏面掃地,卻得到當時世界範圍內,絕大多數古建築學權威的認同。

  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竟然只能由日本人完成? 最古老的中式木建築結構,竟然只存在於日本? 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建築輝煌,難道就這樣在故土消亡了? 不服! 國人不服! 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更不服!

  ▲梁思成 林徽因夫婦

  從1932年到1937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率領考察隊頻頻走出北京,實地考察了137個縣市,1823座古建築。

  苦心人,天不負。

  終於,在1937年6月,幸運之神讓他們發現了五臺山佛光寺。

  從此,日本人徹底閉嘴

  坐落在山西僻靜深山中的佛光寺。它是中國文物保護的聖地;它,打破了日本學者“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製建築”的斷言;它,因爲絕無僅有被梁思成稱爲“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梁思成在大殿測繪

  ▲梁思成手繪佛光寺東大殿正面圖

  ▲梁思成手繪東大殿側斷面圖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被譽爲“中國古建第一國寶”,有"亞洲佛光"之稱。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爲"四絕"。

  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倖存。

  公元847年,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

  佛光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

  其中,東大殿七間,爲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爲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爲明、清時期的建築。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佛光寺

  

  

  

  在7年前已被定爲局部危房的

  佛光寺東大殿

  如今

  有10多處漏雨了!

  古建築愛好者唐大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於2017年8月27日上午參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山西佛光寺東大殿時發現,殿內有10餘處漏雨點,擔心會對這一唐代木結構古建築造成損害。

  ▲工作人員在給羅漢像蓋塑料布,左邊羅漢像間還放着接水的器具,右下角地上也是漏雨的痕跡

  負責佛光寺維護的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鄭先和告訴記者,研究所已經瞭解到了相關情況,目前已經在東大殿屋頂遮蓋了塑料布,東大殿的大修方案此前已經上報,目前正處於專家評議階段。

  ▲當地文物部門已採取臨時遮蓋措施,應急處理。後續方案會繼續推進。

  記者發現,在2010年當地對佛光寺東大殿進行的勘察研究發現,天花板上的多處木構件已遭腐朽,並認爲東大殿已“構成局部危房”

  “古建第一瑰寶”內多處漏雨

  對於很多古建築愛好者來說,位於山西五臺縣的佛光寺東大殿是一處“聖地”。

  80年前的1937年6月,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到山西考察時,認爲佛光寺東大殿是他多年考察所發現的唯一一處唐代木結構建築,打破了日本學者“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結構建築”的斷言。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東大殿

  梁思成將佛光寺東大殿稱之爲“國內古建築第一瑰寶,我國封建文化遺產中最可珍貴的東西”。

  此後,專家們基本達成一致,認爲佛光寺東大殿是我國現存第二古老的木結構古建築,距今已有1160年的歷史(五臺山南禪寺比佛光寺東大殿早75年)。1961年,山西佛光寺成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日,古建築愛好者唐大華前往佛光寺東大殿“朝聖”,他告訴記者,當地從26日開始下雨,27日上午他抵達佛光寺東大殿時,雨已經下了一天。

  “我進到東大殿裏面,就發現有雨滴到我身上。我當時很奇怪,心想難道東大殿漏雨了。後來我數了數,從屋檐到大殿裏,共找出10來個漏雨的點,因爲殿內後廳不對外開放,看不到情況,也許漏雨的地方還會更多。”

  ▲殿內殿外到處漏雨,屋頂已不堪再用

  唐大華表示,對於木結構的古建築來說,漏雨可能導致木構件腐爛,一旦木構件無法承擔房頂的壓力,整個建築都可能倒塌。“面對中國僅存的幾處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的佛光寺東大殿在漏雨,我感到很着急。”

  ▲從屋頂落下的泥和碎磚

  在現場停留期間,篩子一樣到處漏雨,說明瓦作已不堪再用,而形成今天的狀況絕非一日之功,相信漏雨問題已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早已有之,只不過以前沒有在下雨天到過佛光寺,沒有發現而已。漏了這麼久採取過什麼措施?除了給造像蓋塑料布以外,現場什麼也沒看到。

  東大殿經勘察定爲局部危房

  記者調查發現,數年前,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及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曾受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委託,在佛光寺東大殿主管單位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合作下,對佛光寺東大殿文物建築本體的結構現狀及殘損狀況編制了勘察報告。

  記者從這份發佈於2010年的勘察報告中發現,當時佛光寺東大殿的部分木構件便已遭遇嚴重的腐朽問題。報告中稱“基本上各種構件都存在腐朽的問題”,並表示腐朽問題相對比較集中在暴露在室外的房檐及較易受潮溼的天花板上方的一些木構件內部。

  報告認爲,佛光寺東大殿“部分承重結構承載力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現險情,構成局部危房”。

  大修方案已提交供專家評審

  28日下午,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鄭先和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瞭解到了佛光寺東大殿漏雨的情況,相關的專家從27日開始就前往佛光寺東大殿調查,“目前短期的處理辦法是用塑料布遮蓋大殿的屋頂,避免雨水滲進屋頂內部”。

  鄭先和表示,東大殿漏雨是由於大殿年久失修,加上近期降雨時間較長導致的,“從解放後到現在,東大殿始終沒有大修過,包括漏雨在內的很多問題都需要進行一次大修才能徹底解決”。

  在唐大華看來,大修也是解決漏雨問題最主要的一種方案。“同在佛光寺的文殊殿,之前進行過大修,我27日上午去考察的時候就沒有發現漏雨的情況。”據瞭解,文殊殿也是佛光寺內的古建築之一,但建成年代晚於東大殿,部分專家認爲其建於金代。

  鄭先和介紹,文殊殿是於本世紀初進行大修的,他表示,之所以先對文殊殿進行大修,而一直未大修東大殿的主要原因是:

  東大殿太珍貴了,

  對於如何大修,

  專家們意見很難統一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也在前述勘察報告中指出,“東大殿內所有的建築構件,甚至它們的空間位置都非常重要。故修繕工程必須慎之又慎,必須以對建築本體干擾最小的方式,在沒有絕對必要的條件下,決不可輕易更換構件或拆卸重裝”。

  鄭先和告訴記者,研究所在2015年將佛光寺東大殿的大修方案上報給了上級部門,目前該方案正處於專家評審階段。

  東大殿東北角下塌令人擔憂

  不僅是漏水,佛光寺東大殿東北角下塌嚴重,靠一個簡易的木頭架子支撐了十年。2015年新華社等媒體報道後換乘了漂亮點的木柱,但無任何實質性的改變,東北角多處枓栱受擠壓變形,不少枓已被擠壓劈裂。

  ▲拍攝於2015年1月,東大殿靠這個架子託了十年

  ▲2015年4月,與新華社記者到訪佛光寺,專程來探望拄拐十年的國保

  ▲2016年3月再到佛光寺,已換成漂亮的木柱

  ▲東北角處多組枓栱已變形

  ▲被擠壓劈裂的枓

  以下爲國家文物局官網和官方微博8月29日發佈內容:

  

  國家文物局工作組赴山西

  調查佛光寺東大殿漏雨情況

  8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山西省文物局局長雷建國等專程趕到五臺縣,對佛光寺東大殿漏雨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對搶險保護和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

  顧玉才一行認真察看了內部樑架結構、佛像和漏雨部位,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

  據勘察,造成佛光寺東大殿漏雨的主要原因:

  一是佛光寺東大殿歷經1000多年,屋面筒瓦、板瓦酥鹼、缺損、錯位;

  二是五臺山地區氣候溫差大,冬季凍融現象嚴重,加之近日連降大雨,導致佛光寺東大殿出現漏雨現象。

  對此, 顧玉才明確指出,佛光寺東大殿是我國僅存的四座唐代建築之一,價值巨大,我們一定本着嚴謹科學的態度,切實加強保護和監測。當前:

  一是要迅速採取臨時搶險措施,確保佛光寺東大殿和殿內文物安全;

  二是要儘快組織有關專家現場調查指導,對漏雨情況及搶險工程提出具體意見;

  三是要抓緊時間組織編制佛光寺東大殿屋面揭瓦維修方案和保護大棚搭設方

  案,方案批覆後儘快組織實施。

  雷建國要求,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要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立即採取措施,搭設防雨布、防雨棚,有效控制險情,確保冬季來臨前,按照批覆的搶險方案,完成對佛光寺東大殿的保護搶險工作。

  目前,山西省文物局已組織力量在現場搭設防雨布、防雨棚等應急措施,險情初步得到控制。

  近期將加緊落實相關工作,趕在冬季來臨前,完成對佛光寺東大殿的保護搶險工作。

  東大殿大門已經關閉,門前豎起告示牌

  8月29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佈了《關於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設計方案的批覆》:

  

  國家文物局關於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設計方案的批覆

  文物保函〔2017〕1424號

  山西省文物局:

  你局《關於審批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設計方案的請示》(晉文物〔2017〕105號)收悉。經研究,我局批覆如下:

  一、原則同意所報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設計方案。

  二、對該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見:

  (一)應首先進行三維掃描勘測,並與先前進行的勘測進行比較分析,查明大木結構損傷的變化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再行確定開展全面監測以及重點監測項目。

  (二)認真梳理項目需求,充分說明各監測項目的必要性,並基於趨勢變化,進行監測項目設置,認真論證閥值設置的合理性並加以不斷完善,避免過度監測和盲目監測。

  (三)監測預警系統的建立,應滿足長期監測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四)進一步改進監測手段。如採用精密水準測量方法,對東大殿沉降進行全面監測;在採用傾角傳感器進行傾斜監測的同時,採用常規變形測量的方法進行結果檢測,並在必要時對建築物外圍進行整體水平位移監測,爲結構穩定性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五)監測設備安裝應符合“最小干預”原則,應補充安裝簡圖,避免因監測設備安裝對文物本體和周邊景觀造成不必要的威脅甚至破壞。

  (六)補充說明本項目與“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項目”的銜接關係,特別是與已有系統平臺的關係,避免重複建設;應對東大殿已經開展的相關監測(東北角、東南角柱)的數據進行銜接和整合。

  (七)應實現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的對接和兼容。

  三、請你局指導有關單位,根據上述意見對所報方案進行修改、完善,經你局覈准後實施。施工中應加強監督和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文物、人員安全。

  此復。

  國家文物局

  2017年8月14日

  

  網友熱議

  

  梁先生稱其爲中國第一國寶 當年日本人斷言中國沒有唐朝木結構建築 爲了找尋蹤跡 梁林二位先生 邊走邊問 歷盡艱難才找到它沒有導航沒有定位沒有地圖只僱了馬車驢車 全憑一份執着和一份責任

  這是國內僅存的一座唐代完整結構的建築寺院,請大家轉發讓更多人重視它,這纔是我們的國寶。

  真是可憐,這種級別的唐代建築竟然就這種防範措施,梁思成林徽因看到這種景象恐怕心都要在滴血了

  總算是有了回覆,大修方案可以繼續討論,但日常維護一定要重視,萬一出個三長兩短,怕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木結構建築,千多年了,怎麼維護也就這樣了。

  第一國寶需要一次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大修,哪怕修十年、二十年我也願意等。

  要不是這次網友發現漏雨是不是永遠都會得過且過?用塑料布遮雨,維修方案還沒搞定,那麼問題來了,經費到底用在什麼地方了?這就是我們對待梁先生口中“中國第一國寶”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都會哭吧……

  剛下過雨,大殿屋頂已經溼透了。就這麼用塑料布覆蓋,完全不透氣,溼氣揮發不出來,要不了多久屋頂的木料全毀了。

  山西這些個建築要是都修繕保護一遍,給十倍經費也不夠,所以乾脆都不管了。有時候古建築多了也是個事兒

  聽說東大殿屋頂覆蓋了塑料布,有無人機的朋友可以去拍點難得的照片,穿了雨衣的唐代建築/

  錢都拿去做仿古項目了,真正的古建築沒有資金修繕和維護。

  被譽爲中國的帕提農神廟,在梁林發現80週年後,竟然悽慘如此!令人傷悲

  就事論事啊 說實話 看了確實心痛。他們文保人員有的三餐都解決不了 都喫不飽着呢。其實佛光寺是被很多人遺忘了 不能僅僅怪那裏的工作人員。

  最後,請看一位畫家眼中的佛光寺

  佛光寺:五臺山的魂魄所在

  直擊靈魂的視頻

  

  有些地方的存在,

  不是因爲風景有多美,

  不是因爲歷史有多久,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的驕傲。

  佛光寺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

  請轉發

  讓更多人重視起來,保護我們的國寶

  請留言

  爲留住我們的根脈給出建設性意見

  謝謝!

  微信號aimeili5917

  拉你入藏友交流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