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人類邁入到新世紀的門檻,和平與發展成爲了世界的兩大主題,戰火硝煙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放下武器”這個遙遠的夢想似乎離我們還有很遠的距離。

《決戰中途島》是由羅蘭·艾默裏奇執導,在反映戰爭方面,頗具有好萊塢式的戰爭風,讓人在逼真的特效和視覺震撼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01,文學藝術中的永恆題材

對於好萊塢電影來說,戰爭片主要集中在“兩戰”時期,尤其是二戰時期。

據不完全統計,好萊塢拍攝的兩戰時期的戰爭片多達600多部,藝術造詣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像我們熟悉的《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等電影都屬於反映兩戰時期的電影。

戰爭,是人類自相殘殺的“絞肉機”,雖然也不乏部分熱衷於戰爭,將其視爲權利獲得的必要手段而樂此不疲,然而,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的文藝影視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戰”思想寄寓。

在很多好萊塢戰爭片中,雖然也不乏暴力,血腥的鏡頭和情節展示,很符合好萊塢一貫的“暴力審美”,然而,最終的目的都是在驚醒世人,戰爭,是人類史上最爲殘酷和悲慘的浩劫之一。

它不僅讓更多的戰士和平民老百姓結束生命,讓無數的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給每一個家庭都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

在《決戰中途島》中,有一個鏡頭,是貝斯特的妻子正在家中做飯,家裏的鍋碗瓢盆被“震”的“噠噠”作響。

女兒跑到了外邊,看到無數的轟炸機從頭頂而過,她的母親趕過來抱起了女兒。

戰爭時期,對於普通的人們來說,這樣的事情雖然已經屢見不鮮,然而在人的內心深處,對於戰爭還是發自內心的畏懼。

在戰爭年代,我們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無可厚非,在和平年代,即使硝煙戰火散去,我們還應該保持着理性的態度來重新審視戰爭,理性看待歷史,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和安寧,這纔是電影寄予觀衆的主題。

02,表現個人的英雄壯舉和反戰思想

《決戰中途島》以真實生動的故事情節,宏大壯觀的戰爭場面以及較爲客觀的視覺描述了戰爭下每一人的抉擇和生活。

在1941年,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給予美國以軍事上的重創,美國軍隊做出的一次有力的回擊,利用情報上的破譯實現了對美日海上軍事實力的轉折,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局勢。

故事中的主角是迪克·貝斯特,他是美國航空母艦的一個飛行員指揮官。他勇敢聰慧,也有年輕人的衝動和冒險精神,在戰爭中,他無心顧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讓他們回到“姥姥家居住”。而將自己的一腔熱血都貢獻給了戰爭,最終因爲飛行過程中肺部受傷而終身不能再上高空。

在戰鬥中,他是一位英雄,爲了完成使命忍受着病痛。當隊友告訴他“你再不停止,你的肺部就會炸掉。”他坦然的說:“你總不能讓空軍沒有指揮官吧。”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好萊塢式英雄主義,真正留給他的是不可痊癒的身體傷害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然而,對於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剩下的時間他可以用“後半輩子彌補”自己的家人。

電影非常深刻的反映了戰爭中美國軍人的真實心理,反戰主題再次得到了昇華。

03,強烈的戲劇衝突

不管是戰爭片,還是一般的超英科幻片,電影的戲劇衝突和情節設置一直都是好萊塢電影能夠戰無不勝的王牌。

比如《魂斷藍橋》中,雖沒有正面展示戰爭的殘酷性,然而卻憑藉着懸念的設置,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人物內心的糾結和呈現來體現電影的主旨,達到了和觀衆共鳴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的戰爭片並沒有拍攝的如同紀錄片一樣枯燥,雖然寫實,但是仍然會在合理的範圍內添加一定的戲劇性和想象力。

比如,《決戰中途島》中的所有人物,戰爭總指揮切斯特,飛行員貝斯特,情報長官埃德溫,包括日本的山本五十六等人,他們都是歷史上有原型的真實軍人,在電影的末尾處添加了很多這些人的作戰記錄和說明。

然而,電影並沒有完全按照歷史來還原這些人,而是增加了很多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情節。

情報長官埃德溫,他和他的情報部門截獲了日軍的關鍵性信息,並進行了破譯和偵查,在兩個天才情報員的幫助下,總指揮切斯特進行了戰略上的重要調整,才扭轉了戰鬥中的被動局面。

在真正的歷史上,美國的中途島決戰確實是依靠情報“AF可能缺少淡水”來獲取關鍵性勝利的,然而,像劇中出的指揮官拜訪情報部門等情節都適當的加入了戲劇性。

天才情報專員穿着毛絨棉拖鞋,邋遢而不修邊幅,從側面上也可以體現出這個人對於工作的鑽研而忽略自身形象,生活不規律。

另外一個戲劇性,是貝特斯的一位大學時期的戰友犧牲了,全身都被燒成了“焦炭”,唯有手上戴着的戒指可以體現出他的身份,導演羅蘭藉助這樣幾個鏡頭和戲劇衝突,來呈現戰爭對於軍人極其家庭的創傷。

在故事情節中強化戲劇性,這是好萊塢戰爭片不變的模式。

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人們在銀幕上回味那一段血淚橫飛的慘痛歷史的時候,也許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啓迪,這也是好萊塢戰爭片能夠帶給人的價值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