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天本人照片

历史小说作家。出生于登封的他,被誉为“书写嵩山文化”的代表作家。然而,李靖天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日出大地》却是现代题材,讲述的是40多年前北京知青钟国梦等人在陕北黄土高原插队的传奇经历。该部作品一经出版发行,迅速点燃了读者的激情,是当前国内图书市场极其稀缺,具有强烈感染力、引领力和励志力的文学作品。

日前,记者专访了作家李靖天。 记者 袁建龙 登封时报 高鹏敏 文/图

作家李靖天出版书籍照片

Q

记者:《日出大地》作为一部并不鲜见的知青题材小说,何以成为人们探寻初心和溯源中国梦的“灵魂教材”呢?

A

李靖天:我个人认为是取材好。创作长篇纪实小说《日出大地》是偶然也是必然,完全是意外邂逅这一题材。2014年,在一个民间活动筹备会上,我的第四部书《天中孝星》的主人公冯振德说到他参观陕北梁家河的经历,其中提及他从梁家河群众口中听到的当年在那里的几个知青的小故事。我当时就被知青们的那段经历深深震撼,这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不仅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当即决定深挖这一题材,实地走访后,以当年知青为原型进行创作。另外,《日出大地》笔调明朗温暖,书写的是北京知青在陕北黄土高原生产生活的故事,导向积极、文风淳朴。

Q

记者:知青题材的小说大多是伤痕文学格调,《日出大地》不仅一反常态、精神饱满、格调昂扬,还选择采用了纪实小说体裁,为什么?

A

李靖天:采用纪实小说体裁是我有意为之。一方面是因为我有小说创作经验,驾轻就熟。另一方面我认为纪实小说是最通俗、最为平民读者喜闻乐见的历史。而仅用历史文献来记录,这段历史就会板正有余血肉不足,干巴巴的苍白无味。基于这种认识,实地走访初期,就决定采用长篇纪实小说的体裁来补史。

Q

记者:国内外知名人士曾评价《日出大地》是一部能够照亮读者生命的灵魂教材,你怎么看?

A

李靖天:谢谢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尊重,这不是创作本身的原因,而是书中主人公原型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华产生效应。《日出大地》讲述的就是40多年前北京知青钟国梦等人在陕北黄土高原插队的传奇经历,他们斗跳蚤、学方言、“过五关斩六将”……逐步融入黄土地、融入人民群众,并在成长中带领当地百姓改造山川、建设家园,先后建起铁业社、缝纫社、小磨坊等便民试点,直至建起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示范池,把光明和温暖送入黄土高原上的千家万户,让充满着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情怀的“知青精神”光照大地……

全国著名拳师、88岁高龄的刘宝山老人读过小说后曾落泪赞叹:真实感人,震撼灵魂。加拿大北美科发集团出版社董事长、加籍华人张辉先生看过书稿后认为:这部书用小说体裁、史家笔法、平民视角解读伟大灵魂的成长密码,既避免了文献资料的碎片化、苍白化记录,又摆脱了小说家的过度渲染和夸张,人情味足,启人深省,是一部能够照亮读者生命的灵魂教材!他觉得这部书仅在国内出版发行太可惜了,而应该也必须以它真实的面目在全球出版发行。随之,我们很快就签订了海外中、英文版出版发行协议。

Q

记者:您的作品大多是基于嵩山文化创作的,已出版了《永泰公主》《少林僧兵》《少林梅僧》《天中孝星》等4部长篇小说,另著有寺志《天龙寺》一书,总计200余万字。其中,《少林僧兵》《天中孝星》曾获得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这种创作视角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触发了创作灵感?

A

李靖天:文学创作,小情节上可以虚构,但在历史脉络方面,必须尊重历史,保证其真实性、可考证性。

2000年,我辞去让人羡慕的新闻宣传工作,辗转于寺庙之间,隐于佛门八载,潜心修炼。基于亲身考证,收集大量的史料佐证,再加上自幼受家乡文化氛围熏陶,遂写出了嵩山文化系列长篇历史小说。

Q

记者:新闻结束的地方,恰是文学出发的地方。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

A

李靖天:我是个生在登封,长在登封的草根作家。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和15年的长篇小说创作经历,让我有了还算扎实的写作和文学功底,早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嵩山文化为内容,但又不局限于嵩山文化。

创作范围,创作视野力求广阔,笔写天下,江山为怀。风格上,我是嵩山的儿子,遗传了嵩山的个性,质朴中见风骨,浑厚里蕴胸怀,创作上,我遵循不媚俗、不做作的原则,力求真实自然,写没有小说框框的小说。如果让我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应该是不猎奇不炫技,没有艳丽色彩,不涂脂抹粉,也不哗众取宠。

Q

记者: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打算?

A

李靖天:已经有影视界人士热心对接洽谈,并进行了前期策划与相关事宜准备。根据我的《少林梅僧》一书,现已做好了同名人文电影《少林梅僧》的拍摄计划书,用台湾导演的角度,结合两岸中华文化精髓,使看不见的少林人文精神透过电影影像得以呈现。《日出大地》也将改编拍摄电视连续剧及电影,以影像的方式立体呈现书中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