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天本人照片

歷史小說作家。出生於登封的他,被譽爲“書寫嵩山文化”的代表作家。然而,李靖天蜚聲文壇的長篇小說《日出大地》卻是現代題材,講述的是40多年前北京知青鍾國夢等人在陝北黃土高原插隊的傳奇經歷。該部作品一經出版發行,迅速點燃了讀者的激情,是當前國內圖書市場極其稀缺,具有強烈感染力、引領力和勵志力的文學作品。

日前,記者專訪了作家李靖天。 記者 袁建龍 登封時報 高鵬敏 文/圖

作家李靖天出版書籍照片

Q

記者:《日出大地》作爲一部並不鮮見的知青題材小說,何以成爲人們探尋初心和溯源中國夢的“靈魂教材”呢?

A

李靖天:我個人認爲是取材好。創作長篇紀實小說《日出大地》是偶然也是必然,完全是意外邂逅這一題材。2014年,在一個民間活動籌備會上,我的第四部書《天中孝星》的主人公馮振德說到他參觀陝北梁家河的經歷,其中提及他從梁家河羣衆口中聽到的當年在那裏的幾個知青的小故事。我當時就被知青們的那段經歷深深震撼,這段帶有傳奇色彩的經歷不僅具有非凡的歷史價值,同時也具有珍貴的文學價值。當即決定深挖這一題材,實地走訪後,以當年知青爲原型進行創作。另外,《日出大地》筆調明朗溫暖,書寫的是北京知青在陝北黃土高原生產生活的故事,導向積極、文風淳樸。

Q

記者:知青題材的小說大多是傷痕文學格調,《日出大地》不僅一反常態、精神飽滿、格調昂揚,還選擇採用了紀實小說體裁,爲什麼?

A

李靖天:採用紀實小說體裁是我有意爲之。一方面是因爲我有小說創作經驗,駕輕就熟。另一方面我認爲紀實小說是最通俗、最爲平民讀者喜聞樂見的歷史。而僅用歷史文獻來記錄,這段歷史就會板正有餘血肉不足,乾巴巴的蒼白無味。基於這種認識,實地走訪初期,就決定採用長篇紀實小說的體裁來補史。

Q

記者:國內外知名人士曾評價《日出大地》是一部能夠照亮讀者生命的靈魂教材,你怎麼看?

A

李靖天:謝謝廣大讀者的認同和尊重,這不是創作本身的原因,而是書中主人公原型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華產生效應。《日出大地》講述的就是40多年前北京知青鍾國夢等人在陝北黃土高原插隊的傳奇經歷,他們鬥跳蚤、學方言、“過五關斬六將”……逐步融入黃土地、融入人民羣衆,並在成長中帶領當地百姓改造山川、建設家園,先後建起鐵業社、縫紉社、小磨坊等便民試點,直至建起陝西省第一口沼氣示範池,把光明和溫暖送入黃土高原上的千家萬戶,讓充滿着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情懷的“知青精神”光照大地……

全國著名拳師、88歲高齡的劉寶山老人讀過小說後曾落淚讚歎:真實感人,震撼靈魂。加拿大北美科發集團出版社董事長、加籍華人張輝先生看過書稿後認爲:這部書用小說體裁、史家筆法、平民視角解讀偉大靈魂的成長密碼,既避免了文獻資料的碎片化、蒼白化記錄,又擺脫了小說家的過度渲染和誇張,人情味足,啓人深省,是一部能夠照亮讀者生命的靈魂教材!他覺得這部書僅在國內出版發行太可惜了,而應該也必須以它真實的面目在全球出版發行。隨之,我們很快就簽訂了海外中、英文版出版發行協議。

Q

記者:您的作品大多是基於嵩山文化創作的,已出版了《永泰公主》《少林僧兵》《少林梅僧》《天中孝星》等4部長篇小說,另著有寺志《天龍寺》一書,總計200餘萬字。其中,《少林僧兵》《天中孝星》曾獲得鄭州市“五個一工程獎”。這種創作視角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現實觸發了創作靈感?

A

李靖天:文學創作,小情節上可以虛構,但在歷史脈絡方面,必須尊重歷史,保證其真實性、可考證性。

2000年,我辭去讓人羨慕的新聞宣傳工作,輾轉於寺廟之間,隱於佛門八載,潛心修煉。基於親身考證,收集大量的史料佐證,再加上自幼受家鄉文化氛圍薰陶,遂寫出了嵩山文化系列長篇歷史小說。

Q

記者:新聞結束的地方,恰是文學出發的地方。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新聞寫作與小說創作?

A

李靖天:我是個生在登封,長在登封的草根作家。10年的新聞工作經歷和15年的長篇小說創作經歷,讓我有了還算紮實的寫作和文學功底,早期的文學作品大多以嵩山文化爲內容,但又不侷限於嵩山文化。

創作範圍,創作視野力求廣闊,筆寫天下,江山爲懷。風格上,我是嵩山的兒子,遺傳了嵩山的個性,質樸中見風骨,渾厚裏蘊胸懷,創作上,我遵循不媚俗、不做作的原則,力求真實自然,寫沒有小說框框的小說。如果讓我對自己的作品評價,應該是不獵奇不炫技,沒有豔麗色彩,不塗脂抹粉,也不譁衆取寵。

Q

記者: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學作品被搬上熒屏,您是否也有這樣的打算?

A

李靖天:已經有影視界人士熱心對接洽談,並進行了前期策劃與相關事宜準備。根據我的《少林梅僧》一書,現已做好了同名人文電影《少林梅僧》的拍攝計劃書,用臺灣導演的角度,結合兩岸中華文化精髓,使看不見的少林人文精神透過電影影像得以呈現。《日出大地》也將改編拍攝電視連續劇及電影,以影像的方式立體呈現書中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