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祕書長劉旻昊: 國內首例基金會辦學探路 堅守西湖大學非營利和社會性

導讀:作爲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的代表,基金會能夠促進學校與社會的信息往來,一定程度上保障學校的非營利屬性和董事會成員的社會屬性、專業性和多元化,形成較爲嚴謹的治理架構。

10月20日,備受關注的西湖大學在杭州舉行成立大會。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定位“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

首任校長施一公在會上表示,西湖大學將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科技評價標準和現代大學管理機制的探索,最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敢爲天下先的拔尖創新人才”。

以博士研究生培養爲起點、通過社會籌資建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西湖大學在多個方面首開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先例。學校的背後則是成立於2015年、由浙江省民政廳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在官方文件中,基金會被定義爲“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及大學捐贈基金的籌資主體”。

截至今年10月,基金會協議捐贈金額已經超過35億元人民幣,來自36名創始捐贈人和數百名其他捐贈人。不過,在基金會看來,“捐贈金額要在未來幾年內達到200億元以上,以本金產生的利息和投資收益來維持學校正常運作。”這也是目前通行於哈佛、耶魯等美國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的運營模式。

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祕書長劉旻昊博士在年初的公開活動上稱,基金會的目標是“成爲西湖大學建設的基石”。在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劉旻昊進一步表示,要幫助西湖大學實現人才培養與科研並重的辦學目標,基金會代表的社會力量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爲國內首個探索非公募基金會舉辦大學的“喫螃蟹者”,西湖教育基金會的體制創新“無人區之旅”進行得如何?

代表社會參與學校治理

《21世紀》:西湖教育基金會是怎樣一個組織,與學校彼此是怎樣的關係?雙方對經費使用如何決策?

劉旻昊:西湖教育基金會和西湖大學是兩個獨立法人主體,從法律上看主要有兩層關係:基金會首先是學校的舉辦者,有義務支持學校的發展,即根據大學章程向其提供辦學經費;其次是大學捐贈的籌資方,負責籌集學校建設所需的資金,社會資本通過基金會支持西湖大學運營。因此,基金會更像是社會和學校之間的一個橋樑。

在學校的幾大經費來源中,西湖教育基金會主要承擔西湖大學的運營費用,即所有教師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和對子女教育的支持計劃均來自於基金會,但不直接參與大學具體的行政運營。

對於科研資助、獎助學金等的評審辦法,一般由校方、基金會和大額捐贈者三方協商、共同制定,既尊重捐贈人的捐贈意願,也不違背學校教學科研的總體要求和辦學自主,基金會居中扮演協調者的角色。

《21世紀》:支持西湖大學舉辦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哪些?基金會如何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

劉旻昊:目前西湖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西湖教育基金會作爲舉辦者的出資、政府扶持資金,以及競爭性科研項目經費和人才政策支持經費等渠道。

儘管經費來源多元化,但不會對學校如何使用構成影響。作爲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民辦非營利性大學,西湖大學的非營利特質不會發生變化,所有收入都將按照最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全部用於學校建設和發展。

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作爲學校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對學校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校長依法獨立行使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權。作爲資助者的基金會,對於被資助的大學在資金使用方面具有監督的權利,同時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有信息公開披露的義務。

同時,基金會有權利根據章程向校董會推舉董事,依法依規參與學校治理。作爲社會組織和力量的代表,基金會此舉能夠促進學校與社會的信息往來,一定程度上保障學校的非營利屬性和董事會成員的社會屬性、專業性和多元化,形成較爲嚴謹的治理架構。

企業家積極響應募捐

《21世紀》:西湖教育基金會組建以及資金池的從無到有,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

劉旻昊:坦率地說,剛開始募資的時候,誰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事。我們應該是國內目前約7000個基金會中唯一舉辦大學的,探索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辦學體制機制。西湖大學與很多國外大學之間也多有不同之處,比如尚無校友資源、基金非家族運營等,無法直接複製,亦無先例可循。

2015年7月,西湖教育基金會由浙江省民政廳正式批准設立。由於初期沒有校區、辦學理念尚未落地,基金會起初只在企業家中進行小範圍募資,但很快獲得了來自企業、企業家、海歸專家羣體和社會捐贈者的多方支持。截至今年10月,西湖教育基金會已籌集到的協議捐贈金額超過35億元人民幣。

《21世紀》:企業方面對此反應積極,你認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劉旻昊:在當下的時間點舉辦西湖大學,我們認爲生逢其時。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巨大發展。一方面,企業家在尋求商業以外的其他利他途徑來反哺社會,幫助國家的教育和科技事業向前發展。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將我國的科技水平從“跟跑”帶到了“並跑”,並且正在發力從“並跑”走向“領跑”。教育成爲了兩個羣體得以有機結合的一個很好的公益立足點。

同時,基金會自身也要做好內部治理,包括規範基金會與學校的關係、費用的預算與審計等,同時在資金募集方面做到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嚴格管理,由此才能實現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成立於1904年的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至今已歷任五代家族成員,仍在堅持最初的捐贈傳統。西湖大學要建成百年老校,與之對應的基金會也必須管理科學、架構嚴謹。

社會資本推動基礎科研

《21世紀》:以社會資本支持基礎科研,基金會和學校對此有哪些前期探索?

劉旻昊:西湖大學目前在生命科學、理學和工學三個方向耕耘。以生命科學領域、高曉飛老師爲負責人的一支團隊爲例,他們非常關注罕見病,並設立了相關課題。爲鼓勵科學家從事罕見病方面的科學研究,基金會通過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新華公益發起了西湖罕見病研究專項計劃,籌款目標200萬元。

目前,國際上確認的罕見病有7000多種,占人類疾病的10%,但只有不足5%的罕見病有相應的治療藥物。我們希望該項目能夠倡導社會對罕見病研究的關注,推動該領域的研究發展,改變數百萬罕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

罕見病項目也是西湖教育基金會募集社會資金支持的第一個科研專項,之後還會以此方式陸續支持更多的科研專項設立,但總體不會冒進,要確保募集資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21世紀》:以生化博士和基金會負責人的雙重身份,你如何看待西湖大學將強化基礎研究作爲主要辦學目標之一?

劉旻昊:我的研究方向是結構生物學。我自己做科研的時候,覺得科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拓展人類對於生命科學領域的認知邊界。科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兩耳不聞窗外事”。

因此,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爲科研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研究氛圍和完整的科研鏈條,對於基礎科研和相應的成果轉化都將是十分重要的。西湖大學剛剛正式成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基金會也將幫助大學一步一個腳印,朝着這一目標紮實前進。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沈玉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