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每6人就有1個義工 “行義”融入港人生活

“I VOLUNTEER. I LIVE.”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這句翻譯爲“行義生活”的廣告語。它被張貼在中環、尖沙咀、銅鑼灣的顯眼位置,以及雙層巴士和叮叮車上。在這座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裏,義工無處不在。他們可能是坐在中環寫字樓中的大律師,是年入百萬的投行精英,是站在講臺上的大學教授,也可能是開着出租車的司機,是茶餐廳中負責點餐的靚女,是打掃街道的環衛工人,甚至是坐在教室裏的初中學生。

“I VOLUNTEER. I LIVE.”的廣告語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運動”參與機構達3247個,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爲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也就是說,每6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登記在冊的義工。如果說香港的社會服務體系如同一顆參天大樹,那這些義工就好比樹木底部極其發達的根莖,爲香港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爲何香港的志願服務得以走在全亞洲前列?它有着怎樣的成長故事?10月28日,在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6樓的辦公室中,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在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她詳細闡述了“行義生活”的香港意義。“我們的使命,是要讓義工出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裏,讓其成爲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既能幫助別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人人都是義工,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

》行義

在港登記義工總數超130萬名

學生及青年義工佔比達到一半以上

接受記者採訪的前一天,鍾媛梵剛從貴州畢節回來。這是她第九次組織香港傑出義工去內地扶貧。每年,鍾媛梵都要和這些義工前往內地做社會服務,此前,他們已經去過中山、江門、東莞、韶關等地,今年是他們第一次走出廣東省。

“義工們都贊同施比受更重要,所以願意無條件付出。”鍾媛梵是註冊社工,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一晃三十多年,如今,作爲香港社會服務體系中的中流砥柱,她算是香港志願服務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

如今,在香港,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地鐵站出入口,都能看見義工活躍的身影。

“哥哥,能不能買一支旗?”“靚女,請幫助弱勢家庭,可否買一支旗?”……賣旗,是所有香港義工都做過的一種志願服務。這種被稱爲“賣旗籌款”的募捐形式,是香港慈善機構向社會募集捐款的最常見方式之一,所籌得的款項也多用於扶貧安老或機構本身的活動項目等。而這些身着特定製服、手拿錢袋和貼紙、不斷向過路行人發出呼籲的男女老少,也是絕大多數義工參加過的第一個活動。

“我們都去賣過旗啦。”鍾媛梵說,現在正是香港義務服務發展的黃金時代,很多香港人知道了義工的價值和意義。她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香港的志願服務駛入快車道,歸結原因有4個方面。“首先,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開始轉變,從物質過度到了生活。其次,市民開始注重公民意識,願意向身邊的人提供幫助。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志願機構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維持生計。同時,企業也加入進來,開始承擔起社會責任。”

早在2001年,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做過調查。那年,每100個香港人中,僅有22個人做過志願服務,平均一年服務34個小時。而在2009年時,每100個香港人中,做過義工的人數上升至36人,年服務小時也提高到87小時。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爲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其中,14至35歲的學生及青年登記義工人數超過65萬人,佔全港義工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以前是找不到人來做義工,現在是好多義工爭取一個服務崗位。”鍾媛梵介紹,香港社會福利署所提供的數據還僅是登記在冊的義工,還有很多香港人做了志願服務卻沒有登記。“比如平時大家在生活中一次讓座、一次撿拾廢紙、一次攙扶老人,這都是廣義的志願服務。”

》成長

從民間自發到政府推動

香港社會服務體系構建已近百年

目前,香港註冊在案的志願社團、機構有3247個。它們爲志願者提供160多種義工崗位,分佈在安老服務、兒童及青年服務、社區服務、家庭及幼兒服務、康復服務、醫療及健康、環境保護等領域。在每個類別中,還有專業社工對志願者進行指導。

就像“羅馬並非一日建成”,香港志願服務體系的構建也走了快100年,期間,挫折不斷。

記者瞭解到,香港志願服務最早起源於民間互助。那時,香港還只是個小漁村。在殖民初期,很多外國傳教士來到香港,他們帶來了錢和物資,無條件幫助困難羣體。“那就是香港最早期的義工。”鍾媛梵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出現暴增,社會各方面服務需求較大。這時,以街坊會爲代表的民間組織開始走上舞臺。

1967年,香港出現了一次暴動。“當時的政府覺得要穩定社會,給年輕人歸屬感,所以決定推動義務工作。”3年後,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正式成立,系香港專門推動義務工作的義工機構。“80年代算是香港志願服務建立的一個分水嶺,當時除了我們,還有大量的義工機構成立,加之香港經濟飛速發展,各種社工機構和義工組織百花齊放。”鍾媛梵介紹說。

從民間而來,再由政府推動,香港的社會服務體系就此構建。不過,市民卻並不買賬。“我爲什麼要去做義工?” 起初,在很多香港人眼中,義工等同於傻瓜。“經濟發展迅速,大家都忙着賺錢。”鍾媛梵告訴記者,那時在香港志願服務就等同於慈善,是有錢人才會做的事情,“根本不會關注志願服務,也不明白其中的價值。”

直到2003年,SARS(重症急性呼吸綜合症)洶湧而至。

對於當時發生的一切,鍾媛梵仍歷歷在目。“大家都戴着口罩,眼神中充滿了擔心和恐懼。”在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發佈了一系列義工招募後,激增的報名人數讓鍾媛梵感到驚歎。“好多市民打電話來要加入,和我們同去探訪獨居老人。” 隨着加入的義工越來越多,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的手套和口罩根本不夠用。然而市場上口罩難求,一隻口罩的價格至少翻了5倍。

“沒有口罩,義工們做志願服務被傳染了怎麼辦?”就在鍾媛梵焦慮時,多家香港藥房均把新到的口罩全部捐了出來。感動仍在持續。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像潮水般湧現出來,他們是律師,是醫生,是明星,是企業家,是記者,是大學生,是每一個活在香港的市民。

2003年5月24日下午,由時任香港演藝界協會會長梅豔芳發起號召的“1:99”羣星慈善演唱會火力開唱。“1”代表萬衆一心,而“99”則是九九無窮,表示香港人抗非典的信心不會磨滅。上百位港星依次登臺,把香港的志願服務推向高潮。

》轉型

聚焦社區社會建設

義工也要變得多元和專業化

如今,志願服務在香港已經蔚然成風,小街小巷都能看到義工們的影子。而義工機構也從招不到人做義工,轉變爲如何創新更多崗位滿足義工來工作。

“這是目前香港多數義工機構的煩惱。”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爲例,鍾媛梵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00年,義工局正式從香港社會福利署剝離出來,成爲民政事務總署下的非贏利慈善機構。經費主要來自特別行政區政府、公益基金和社會各界捐助。“以前我們是以關愛弱勢羣體爲主,現在則是聚焦社區社會建設。”她告訴記者,眼下他們除了安排義工進行志願服務外,也在轉型,開始關注起義工的個人職業發展起來,“人家來當義工,也希望能學到東西。”

記者在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提供的2016-2017服務年報中發現,僅這一年,該機構吸納義工89447人,義工參與服務的總人數爲86037人,義工服務總小時數超過35萬小時。面對如此高普及度的義工活動,如何讓公益活動取得最佳效果,怎樣有效地管理義工隊伍?

鍾媛梵直言,正是因此,香港已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義工登記制度。不論年齡長幼,都可以向不同的公益機構進行申請,登記加入義工隊伍。社會福利署在香港11個區都成立了分區辦事處,市民可撥打辦事處電話直接報名或在網上填寫信息報名,辦事處將根據報名表上填寫的服務時間段與特長爲其安排義工活動。

除了管理,如何才能讓義工變得更專業,也是香港義工機構的思考。“香港義務工作的發展逐漸邁向創新、多元化及專業化,義工要想變得專業化,就一定要培訓。”鍾媛梵告訴記者,在義務工作發展局,其轄下各義工團內會不定期按需組織各類專業化的義工隊伍培訓,除了理念培訓、技能培訓、領袖培訓外,還包括工作管理培訓,培訓內容既有文化藝術指導、體育活動,又有清潔及維修、幼兒照顧服務等。通過學分制學習模式和系統培訓課程,讓義工具備義工智能,再經實踐成爲優質義工。

過了11月,又快到一年一次的香港傑出義工頒獎典禮。鍾媛梵和同事們又要忙碌起來。在這場頒獎禮上,全年表現優異的義工會都會出席。在去年的一次義工頒獎禮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中說,“義務工作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應多向社會各界推廣義工精神,特別是青年人,讓他們能夠把義務工作的使命薪火相傳。”

所以,在香港義工究竟是什麼?

摸索了30餘年,鍾媛梵有了自己的答案:“自願、無償、不求回報,爲幫助他人,爲社會其他人的利益,做出有益行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