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一年一度的全球財富報告,可以說是財富管理領域最權威的指南。在上個月,瑞信發佈的2018年度全球財富報告對中國不吝溢美之詞,它寫道:

  “中國在本世紀發展如此迅猛,以至於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彌合了那看似無法逾越的財富差距。是中國,而非美國或日本,成爲發展中國家在造富之路上想要爭相模仿的模板和正面的激勵”。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表現無疑是最亮眼的,家庭財富快速增加,逐步在超高淨值人數、財富總量和百萬富翁數量,三個指標全面超越日本,目前穩居全球財富榜的第二名。縱覽來看,過去的一年裏(截至2018年中),全球家庭總財富增加了14萬億美元(+4.6%),人均財富增繼續增長,至6.31萬美元,達到歷史新高。

  鑑於美國在財富創造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瑞信研究團隊特製了一張有趣的圖(如下),將各主要經濟體財富總量和未來五年的發展節奏,與美國20世紀以來的財富之路進行對比。

  可以看到,中國在2000年時的財富水平與1910時的美國類似;但是,到了今天,我們已經達到了美國1995年的水平。即,中國用18年時間,走過了美國85年的路。要知道,這段時間,美國可是經歷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和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暴發期。

  從財富增長動能來看,匯率和資產價格波動的共同作用,影響財富的最終效果。北美地區主要得益於金融資產的增值,2008年以後,2/3的增量財富來源於金融資產;可以看出,此輪美股超級大牛市帶來的顯著財富效應。而在中國,非金融資產(主要是房產)的增值則是主要推動力,75%的新增財富受益於不動產。

  過去的一年中,主要經濟體的匯率波幅都很小。所以財富變化情況主要取決於金融資產和房產的價值變化。而房產價格也較爲穩定,主要經濟體只有10%的波幅,阿根廷是唯一的例外,在匯率暴跌的情況下,房價漲了29%,是不是說明房地產真有對沖本幣貶值的功能呢?

  中國房產以8.5%的價格增幅雄踞主要經濟體之首。當然房產的另一面是更快的負債增長,達到22.5%。熊冠全球的A股簡直是中國家庭財富的粉碎機,貢獻了-6%的“負能量”。(見下圖)

  百萬富翁(美元淨資產)的數量和增長趨勢,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健康度和造富能力。本世紀以來,中國的百萬富翁數量快速增長。2000年時,只有4.1萬名左右的百萬富翁,到了今年,已經有超過350萬居民擁有百萬美元以上的淨資產,整整80倍的增長。可以從下圖那條深綠色曲線的斜率,直觀感受一下這個國家瘋狂的造富速度。

  過去一年,全球有230萬人邁入百萬富翁行列,其中4成來自美國,一騎絕塵。中國表現一般,只有18.6萬,長牛的美股和疲弱的A股,可能是表現分化的主要原因。

  對於中國居民在全球財富不同分位的分佈,我覺得一圖勝千言。

  本世紀來,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的助力下,資產價格和匯率不斷上漲帶來正面的“雙擊效應”,財富積累速度驚人。從全球財富分位數來看,截止2018年年中,中國大部分居民都位於中上的財富階層,甚至佔據了7~9分位區間的一半!在最頂端的10%區間也有18%的佔比,僅次於美國(20%),遠高於日本(11%)和歐洲4大國(各5%)。

  通過下圖,我們可以動態覆盤中國的財富積累之路。在2000年時,美、歐、亞太(不含中、印)佔有92%的全球財富,幾近壟斷。當時的中國,只有3.1%的全球財富份額。然而,時移勢易,中國的比例不斷提升,到2018年中已佔有16.4%的份額。而與之相對的是,歐美和亞太的份額縮水了近2成。

  剖析財富結構也是財富報告的一個重要議題,瑞信在報告中直指全球貧富差距仍然是驚人的:佔全球一半人口的“待富階層”所擁有的資產不到1%,而85%的財富由最富有的10%所掌握,其中1%的頂級富人就擁有近半的全球財富(47%)。

  看下圖中的金字塔更爲直觀,人口基數越大的財富階層,其(右邊)所對應的財富數量卻越少。

  相較於世界總體水平,中國的財富結構更加優化,貧富差距的狀況樂觀一些。下圖是全球整體的財富結構,是典型的金字塔形,即低收入羣體佔比高,隨着財富上升,人口占比越來越少。

  而中國的財富結構更類似於一種紡錘形。當然,與北歐、加、澳等“理想國”對比,這種初級紡錘型還很不完美,但作爲一個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尚能接受(對比悲催的印度)。

  其實,在本世紀初的8年裏,以中印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所有資產都在快速增值,所有階層都獲益。全球財富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底部的一半人口以更快的速度積累着財富。新興市場國家的居民財富增長了3倍。個人財富中位數水平是最能夠真實反映財富增長普惠度的指標。

  在世紀之初的8年中,全球財富中位數保持14%的年均增長,遠超同期GDP,至2008年達到近4000美元。除北美外,所有地區都見證了80%以上的強勁增長。可以看出,本世紀以來的財富積累,大部分發生在那個年代(見下圖)。那是全球範圍的“黃金時代”!

  然而,好景不長,隨着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居民財富大幅縮水,增長的趨勢停滯甚至出現了反轉。美、歐歷經10年,纔剛剛回到危機前的水平,而亞太地區今年的居民財富中位數,比危機前的峯值,尚有10%的距離。並且,結構也在惡化,後危機時代,全球財富又開始向富裕階層集中。

  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後危機時代,主要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了資產價格,使富人更多受益,逆轉了貧富差距收斂的趨勢。

  當然,中國(China again !)又是例外——財富中位數每年都在保持增長,從2170美元攀升至16330美元。目前來看,我們的經濟增長總體來說還是普惠的,大部分家庭都能從中受惠。

  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裏,中國在財富積累速度和財富結構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表現。一方面,在世紀初成功融入世界貿易體系,充分發揮了中國的各項要素優勢,在改革開放制度紅利的催化下,創造了巨量的財富。另一方面,得益於中國體制的某些特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避免了過早跌入“拉美陷阱”。

  在未來展望中,瑞信預測中國依然會保持強大的增長勢能,居民部門財富將以7.5%的年化複合增速繼續累積,預計到2023年,將佔據1/5的全球財富。未來五年,我們大概率可以實現美國在1995年~2004年的成就,進一步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中國仍然處於財富積累的“黃金時代”。

  但縱觀世界財富史,“黃金時代”不可能永遠持續。並且,無論是20年代美國的黃金時代,還是本世紀初全球的黃金時代,無不以非常慘烈的方式終結(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瑞信也特別提到,隨着中國居民部門財富的積累,貧富差距出現了惡化的趨勢。

  中國的百萬富翁數量和超高淨值羣體(5000萬美元以上淨資產)都僅次於美國,但依然有數量龐大的“困難羣衆”,家庭財富中位數仍處於中等偏低水平。雖然在總量上甩開日本,但成年人口的平均財富只有4.78萬美元,遠不及日本(22.72萬),中位數更是隻有日本的15%。許小年教授最近甚至直言中國已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文初所言,財富數量是基於資產價格(不動產+金融資產)和匯率的乘積。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幾個因素都難言樂觀——股市下行,房市調整,匯率承壓。此外,過去一年,中國家庭部門以22.7%的債務增速領跑全球。

  歷史上幾乎所有經濟危機,本質都是債務危機。一旦經濟危機誘發資產價格劇烈調整,那麼黃金時代慘烈的終結,將成爲每一個家庭都無法承受之重。

  -END-

  作者:中環老季 來源:叄裏河(Sanlihe1)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