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回首一路狂奔的中國建陶業,其發展脈絡基本上以大規模、低成本爲主線,窯爐越建越長、產能越來越大,與此相對應,產業規模、品牌數量、渠道店面、從業人員……無不高速膨脹。

以窯爐單線產能爲例,過去日產幾千平方,後來到了1、2萬,再後來是3、4萬,現在超過5萬平方。產能的膨脹,一方面得益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卻是規模化、低成本的極致演繹。在經營目標的確立上,規模和數量,始終被排在質量和效益的前面。

這樣的發展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顯然與中國樓市乃至宏觀經濟高度匹配,可以說是一種最聰明的選擇。在這種模式的主導下,一切以數量和規模爲中心,追求大規模、低成本、高增長,成了企業經營的最高目標。在這種模式的主導下,企業所有的生產要素、市場要素,都是按照這種模式來匹配的,比如窯爐,越大越長、產量就越高,成本就越低,在終端就越有競爭力。

當然,不是說規模大了就不好。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規模化是其必然趨勢,但是這種規模,卻不是按產品品質的最佳要求來匹配的,比如生產某一類產品,以最高的品質爲標準,所有資源和生產要素,都以此來配備,窯爐該建多長就建多長,壓機需要多大就配多大,需要什麼樣的高品質原料就採購什麼樣的高品質原料,將質量永遠放在價格的前面,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從追求大規模、低成本轉移到高品質、高效益之路上來。

中國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大國情懷,什麼都想做大,什麼都想爭第一。但是,大和強,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不一定強;強,也不一定大。在市場漲潮的階段,大,可能比強發展的更快更好;但是,在市場退潮的時候,強,卻比大更具抗風險能力。

目前的建陶行業,明顯是大而不強。除了規模,品牌、品質、創新、人才、設計、營銷、自動化、智能化、國際化……許多維度都跟陶瓷強國存在巨大的差距,許多核心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都還控制在別人手裏。可悲的是,我們的許多的企業,規模做大、做久了,似乎有點飄飄然,規模全球第一、產能全球第一、銷售全球第一、員工全球第一……稀裏糊塗地把大當做了強,認爲自己又大又強。其實不然,中興通訊規模夠大了吧?一個小小的芯片,就能掐住其咽喉,而陶瓷行業這樣“命門”至今仍然比比皆是。

過去,企業越大,顯得越有實力,無論是終端競爭力還是品牌影響力,似乎都非常強大,現在看來,大,不一定是優勢,反而有可能是包袱。在消費升級、需求萎縮的新形勢下,規模型企業面臨的市場壓力首當其衝,陷入開工不足、產品爆倉、銷售下滑的窘境。就生產製造而言,大企業不得不採取全品類策略,但是,幾乎在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諸多中小企業佔據着該領域前三甲的地位,這不能不令大企業尷尬。

2018年,行業終於走到了“量”與“質”分水嶺。

由數量規模型轉向質量效益型,這是新時代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但對於許多企業而言,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嘴裏喊着轉型升級,可所有的戰略決策、資源配置、運營模式等,卻依然還是原來的套路。

幾十年來,企業的增長,包括營收、利潤、稅金、員工收入等,是靠不斷地建設新的生產基地、擴建生產線、開闢新渠道、推出新品牌而實現的;什麼時候,企業的生產基地、窯爐數量、產量規模減少了,而銷售、利潤、稅金和員工收入卻不降反增,這個時候,纔算是轉型成功,真正邁入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發展之路。

2018年上半年,行業產量首次出現兩位數負增長,導致許多企業銷售業績大幅下滑。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在需求數量不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企業要想持續增長,就必須從原來的拼規模、拼成本、拼價格,轉移到未來的拼質量、拼品牌、拼服務上來。

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消費需求升級,是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需求萎縮、消費升級,會逼迫企業主動淘汰那些低質低價的產品,繼而加大研發力度,開發更高附加值的新品。

30多年的發展歷程和運營模式,使行業第一代企業家對規模數量型發展之路運用得得心應手,企業也由此建立起了與之相匹配的發展模式,但是,現在要讓他們切換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上來,說實話,許多企業、許多老闆都改變不了這種思想和觀念,操作起來顯得生疏而又笨拙,即便勉強轉換,但在實際運作中,其決策、管理、運營,又會不知不覺跑到數量規模型的窠臼中去。

這就是轉型升級的癥結所在、難點所在。習慣性的決策思維是最強大的,也是最可怕的,當公司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長期以來都以數量規模爲指導,包括公司的資源配置、KPI考覈等等,現在要換一個賽道,換一種遊戲規則,短時間內,企業是很難調整和適應的。而越是大企業,這樣的轉換就越困難。

30多年的高速發展,行業取得了非凡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巨無霸式的企業。在行業轉型升級的今天,過往幾乎所有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都像冰山般在消融。新時代的行業巨無霸,一定是在規模之外,在質量、品牌、創新等其它維度具有強大領先優勢的企業。

相關文章